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2.
左倩云 《视听》2022,(8):30-33
互联网和智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特定群体带来边缘化效应,致使其相关权利缺位,表现出资源贫乏、政治影响低、地位边缘等特征。本研究立足数字化转型新风口,以中国社会中的城镇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化生存问题。在数字化生产境遇中,通过提供媒介教育、网络养老服务、“代际文化反哺”等社会帮助与支持,鼓励老年群体恰当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民主参与、公平对话、环境监督等各项社会实践与活动,从而获得平等享受数字社会红利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跨越数字鸿沟和保护“数字弱势群体”是当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迫切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数字排斥”转为“数字赋能”视角切入,尝试构建“数字赋能”驱动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理论框架,化解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振兴发展。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侵害的症结主要在于数字排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因素的制度排斥、发展因素的技术排斥、组织因素的社会排斥以及文化因素的环境排斥。在乡村振兴时代倡导数字赋能是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内生需求与大势所趋。在具体策略层面,应从个体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家庭赋能层面构建社会保障网络、从社会赋能层面提高社会支持效能、从政府赋能层面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以此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促进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0):57-60
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为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的构建,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弥合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探讨其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期跨越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搭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意识、彰显公民身份,促使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数字化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并尝试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问题。本文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2)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的效果如何?面向四川省都江堰市城乡结合部震后修建社区的32位老年人和9位青少年开展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采用深度访谈法,目的在于挖掘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建立数字互动的分类体系;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重点探究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其他维度的作用方向。通过田野研究识别出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数字接入、数字态度、数字能力、数字努力、数字互动和数字影响,其中数字互动分为数字合作与竞争、数字互助与冲突、数字强制与顺应顺从、数字交换、数字模仿。数字互动对其他核心要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数字合作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数字竞争负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互助正向作用于数字态度、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对数字努力有双向作用;数字冲突、数字强制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顺应顺从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态度之ICT行为倾向、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交换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努力;数字模仿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能力。本文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社会网络类型的数字互动,发现基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数字互动对消减数字贫困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偏好的社会阶层差异是电视行业的普遍现象,而社会阶层具体如何影响受众电视节目偏好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收视偏好。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对电视节目的偏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阶层对电视节目偏好的影响具有多重效应。电视节目偏好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同时存在U形结构、倒U形结构和线性结构;不同收入分层、教育分层和职业分层对电视节目偏好水平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研究结论丰富了电视节目偏好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理论,也为国内电视节目行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3):4-13
自2003年起,社会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西方数字营销研究中,解释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以及消费者生成广告的效果问题。西方相关研究呈现出数字背景下效果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向,即基于研究在线社会网络中的种种关系进而探索影响效果的因素。效果研究一直是我国营销传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研究从分析社会资本理论着手,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在数字营销研究中的适切性;并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梳理,呈现西方研究者使用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数字营销效果研究的进路,为今后的数字营销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框架;最后总结西方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提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数字营销研究的应用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12,(24):29
本刊讯(记者邸荣芬)7月27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支持的数字出版人羽毛球友谊赛在大学生体育馆举行。本次比赛共有18家出版单位参与,中国铁道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和科普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和技术公司的近30位数字出版业同仁报名参加了比赛。社科文献出版社组织本次比赛,旨在"宣传理念,拉近距离,加深友谊",希望以此为契机为数字出版人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搭建宣传本社数字出版产品及理念、增进沟通与交流、建立并升华彼此友谊的平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文的兴起引发了社会人文历史领域的广泛关注,海量的数据资源与新兴的数据分析技术为更高效和宏观地解决人文研究中长期存疑和讨论的主题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范式。尽管有关数字人文的合理性仍存在诸多争议,但是数据驱动下的跨领域人文计算在人文主义重构活动深度与广度上所展现出的高效性已经被大量项目与实践所证明。本文以宋代政治为例,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借助符号分析方法对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资料库”进行实证探索与可视化分析,结合已有的史学问题和相关观点,从宋代政治整体网络分布特征、核心人物的地位与结构拓扑以及不同时期宋代政治网络的时序政治关系演化模式三个层次,进行逐一分析与讨论,为研究宋代党争政治格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展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人文历史领域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巨大潜能。图8。表5。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14.
古籍出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当前古籍数字化成果初具规模,日益成熟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为古籍内容价值的再发现、再利用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文章通过阐述数字人文为古籍出版内容增值所带来的新机遇,指出古籍出版可以进一步通过统一的内容获取机制、集成化的内容管理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容利用方式来增进古籍数字内容的价值实现,古籍内容数据要素潜力的挖掘与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古籍出版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崔凯 《青年记者》2024,(4):5-11
数字身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身份类型,受到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数字身份特征,从表达性数字身份和工具性数字身份两个属性维度对数字身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我国的早期,数字身份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接入身份,体现了数字身份获取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身份的建构则从表达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体现出意义输出、身份认同生产与建构新型社会交往网络的主动性,体现出这一阶段数字身份建构的公平性。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身份共存并对其进行延展,亦对现实社会身份有再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时代中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消费、自我创造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与族裔认同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围绕使用者、使用行为、支持/限制条件、评价建议四个核心维度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本文将描述和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涉及网络与终端偏好、接触率和接触频次、内容源与主题偏好、创造性参与方式、需求与使用评价等;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样本来源地的民族分布情况、语言使用习惯、媒介接触、少数民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使用等因素与族裔认同、社会融入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居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不平等之外又面临一种新的不平等——数字不平等,主要表现于农村在接入和使用ICT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差距. 本研究旨在评估青树基金会(Evergreen Education Foundation,EEF)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的一项全球本土化(Glocal)社区ICT公益项目对当地农村居民的影响,探索社会资本对居民参与该计算机公益培训项目的作用方式,寻找该项目改变居民在数字化社会阶层中所处位置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2,(4)
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集中关注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对相应的数字神话的解构。数字新闻业依托于整个数字经济和媒介生态,呈现出与数字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首先采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方互动框架分析了欧美社会语境中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逻辑,以及所型构的虽然一体化但充满矛盾性的新闻体制;随后针对中国的特殊语境,提供了基于统摄性国家概念来进行内部新闻体制调整和重组的数字化分析视野。随后,以数字经济这一新闻业的生态基础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为切入口,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多元配置、生产关系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数字劳动的压缩、替代与竞争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新闻业的经济动能。最后,从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工两个角度,本文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贡献于数字新闻学研究的两个前沿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