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华问:《难老泉》是怎样自如地收放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它容纳了深广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广阔的艺术画面。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有放有收、收放自如的灵活笔调。一放一收。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可作者却不从晋祠下笔,更不直接就写“难老泉”,而要从山西写起。写山西是一块宝地:双山环抱,双河滋润,大地富饶,人民英勇。然后由山西而太原。写太原古老而又美丽:盆地肥沃,瓦房密匝,墙高巷深,庭院几进;道路宽阔,高楼耸立,大桥宽平,烟囱林立,人群来往。再由太原而晋祠。写到晋祠必须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最后才由晋祠引出了难老泉。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向导,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地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地去逼近晋祠和难老泉。事实上,作者写山西、写太原、写晋祠,目的都在于为下文写难老泉张本。  相似文献   

2.
初读吴伯箫的《难老泉》,觉得它不过是篇普通的游记,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再读《难老泉》,感到它朴素、平实的语言,犹如一个梅花潭,不见底的蕴蓄在吸引着你;三读《难老泉》,才茅塞顿及,豁然开朗,看到的不只是难老泉,而是难老的晋祠、难老的太原、难老的山西,以及难老的社会主义制度。《难老泉》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晋祠的经过。作者从重返山西的缘由和心情写起,介绍了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过去和现在,然后写迎泽桥,过了“迎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 难老泉是名胜晋祠之一景。仅从题目理解,也许可以想到作者可能是集中写这一处古迹的。但是阅读全篇,集中笔墨写难老泉的文字并不多,而写难老泉以外的笔墨倒是不少。显然《难老泉》属于视野开阔、挥洒自如的开放式散文。那么,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这一特征,探求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个特征来的。  相似文献   

4.
难老泉是山西晋祠三绝之一,据说因为常年不枯,被称为难老。关于它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太原的火车站候车室里都装饰着难老泉的壁画。这个故事便是从这个候车室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四十里悬瓮山下。它原为纪念晋国君王唐叔虞而建立,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时代就见记载。北齐天统五年(公元五六九年)改大崇皇寺,唐贞观年同仍名晋祠。祠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和用柏、唐槐、“难老泉”(泉水不因涝旱而增减)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三册《难老泉》一文,在介绍晋祠时有这样一个复句:当初也许规模并不很大,经过北齐高欢父子在这里起楼阁、筑池馆;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宋仁宗赵祯又在晋祠西端为叔虞的母亲邑姜修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一代一代  相似文献   

7.
难老精神的颂歌——谈谈《难老泉》的构思立意山东平度一中孙鹏霄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题目是“难老泉”,但真正写泉的文字却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写山西、太原、晋祠、不系舟等却用去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于是有人疑惑,说吴伯箫的这篇散文大有文不对题之嫌...  相似文献   

8.
读罢吴伯箫先生的文章《难老泉》,顿感血脉里喷涌的是那股股“难老”泉水,意气风发,青春永驻。产生这种特别的感受,与本文“善于宕开,工于缝合”的艺术特征有很大关系。《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一  相似文献   

9.
吴伯萧的《难老泉》是一篇取材广博,内容丰富,而中心十分突出的优美游记散文。作者巧以“难老泉”象征着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祖国永远充满活力,青春长驻,赞颂了晋祠一带的巨大变化和繁荣景象。这篇散文佳作,觅满着浪漫激情,充满着审美意趣,给人以美的享受。纵观《难老泉》一文,其美趣在于疏散美、风格美、人格美、语言美,概言之为“四美”,下文就依次谈谈这“四美”。 一、疏散美 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而结构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课文《晋祠》《难老泉》都写列了晋祠及周围的景物,都用了描写的手法,由于文体不同,两篇文章有许多相异之处。 一、目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对“圣母殿”的塑像进行了描述。在《晋祠》这篇说明文中,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但只需看清两个判断句,说明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真是巧夺天工。”夹在两个判断句中的,虽有些许描写,其目的却是为刻画晋祠光辉灿烂的文化,说明塑像作为文物的价值。作为游记散文的《难老泉》就不同了,它赞颂“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它的描写特点是:一,细致。《晋祠》中一句“形态各异”在这里变成了“有的像  相似文献   

11.
吴伯箫同志的游记《难老泉》已被选入中师《阅读与写作》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引文有误,以致教师无法解说,吴文是: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查《李太白全集》(王琦辑  相似文献   

12.
写晋祠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晋祠》、《难老泉》。两篇文章题材略有不同,体裁更是有别,但都各尽其妙。这里向同学们介绍请代刘大櫆的游记散文《游晋祠记》。刘大櫆(1698—1779),和方苞、姚鼐,戴名世同是清末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为文以才气著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游晋祠记》是他的著名游记之一。文章第一段,先点明地理位置,周叔虞祠在“太原之西南八里许”。然后以祠为支点,用“西”、“东”、“南”几个方位词统领,简洁地交代了晋祠的概况。接下来,详细地描  相似文献   

13.
《难老泉》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它通过记叙游览山西太原晋祠的见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历史的变迁,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作者在文章中,不惜笔墨给读者讲述了三个历史传说。“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沸锅取钱”,这些传说的运用除了增  相似文献   

14.
《语言美》报1990年4月25日第3版上,孙勇同志在《人能嫁给村子吗》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本里《难老泉》(吴伯箫作)中有个病句:“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孙勇同志说:“把介词‘给’换成介词‘到’……,句子就通顺了。”我以为,改后,的确是通顺的。但是,如果不改,原文也是通顺的。为什么?因为“古唐村”可以做为“古唐村人”的“借代修辞”。这种用法,就如“读点鲁迅”一样。  相似文献   

15.
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有广泛丰富的题材,奔放开阔的文思,真挚深切的感情,清新优美的语言。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新选进的三篇写景状物的散文——《难老泉》、《海燕》、《我的空中楼阁》,正富有这样的魅力。本文侧重谈《难老泉》、《海燕》赏析。  相似文献   

16.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难老泉》的一个独特的写作特点湖南周彪《难老泉》作为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以其融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体的特点而成为职高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课文的一个最显著独特的写作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在课文里,作者一方面依照自己的游踪组...  相似文献   

17.
晋祠     
<正>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介绍晋祠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集中说明晋祠的基本特点)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难老泉》中,不惜笔墨给读者讲述了三个历史传说:“桐叶封弟”、“难老泉”的来历以及“分水”的传说。这些传说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文章的传奇性除了增强地方特色,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外,还有下面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感情于某物某人有所系,是很难忘怀的,——尽管有时并不急于告诉人。作家遇到这种情形,他必定会寻找适当的机会来宣泄。《难老泉》就是这样的深深触发了作者情思,又深深打动了读者的佳作。《难老泉》作为自读教材,它可读性强,韵味  相似文献   

20.
(一)泉水鱼 三面傍水一面山, 山青流秀喷温泉; 地下涌出泉水鱼, 锦鳞翻动上万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