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课程化对于其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研学旅行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研学目标设置不太明确、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及实践性重视不够等诸多问题.研学旅行与项目学习融合有助于研学旅行课程化以及有效实施.研学旅行与项目学习有效融合的建议是:活动前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项目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分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活动中制定项目学习合作探究计划,分小组展开活动,达成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活动后通过项目学习的评价,促进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为此,以课程要素分析为理论框架,根据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文本,从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五个维度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具有“研”“学”“旅”三大基本属性,但在当前的研学实践中却存在“学”有进步、“研”仍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构建三层PBL并行模式,以期将研学旅行之“研”落到实处,即:以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构成指向知识学习的第一层理论板块;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构成指向探索研究的第二层实践板块;在游戏激励机制(Points、Badges、Leaderboards,PBL)基础上创新PBL“三板斧”评价理念,构成第三层评价板块。三层PBL并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保障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部分,是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依据.湖南省研学旅行资源丰富,但研学课程开发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停留在表面、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文章以湖湘特色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根据资源价值分层次、分类别来开发研学课程,设计具有湖湘特色的研学实践项目,挖掘体验性和探究性强的湖湘特色活动,打造湖南特色研学课...  相似文献   

5.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业研学旅行是地理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学旅行有利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工业的转型升级,能更好地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哈尔滨市香坊区为例,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区域内工业旅游资源,按照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阶段,设计了以“老工业基地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工业研学旅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综合的,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很多丰富而杂乱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主题,研学旅行难免会出现“问题随意、探究浅层、行为被动”的现象,“学科融合下的地理主题探究式研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特色农业”为例,阐释了教师如何借助地理主题探究式研学的“四精”——目标精准、线路精心、问题精细、内容精深,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研学主题引领下,确定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真实而复杂的地理问题,真正实现“研”“学”和“旅行”三者的深层次融合。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目标分类法,剖析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了“哑铃型”研学旅行课程思政模型,以地理研学为案例,设计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研学方案,最后提出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倪雪  刘冲 《地理教育》2024,(5):17-21
情境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开展情境性评价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以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具有实践价值。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设计以“为何评”“评什么”和“怎么评”为认识前提,以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为设计要素。由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案例分析可知,组织情境性活动、设计情境性问题、开展实时学习评价和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是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的操作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包括高中层次在内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研学导师”是实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和直接责任人,对研学旅行课程品质提升和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回顾“研学导师”的职业缘起;厘清“研学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探讨与明确“研学导师”的职业内涵、执业能力和“导研”原则,对提升“研学导师”队伍素养,完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本文借家长、学生的两份问卷调查结果及实践经验,尝试从深入整合乡土资源来解决去哪儿的问题;完善体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化协商制度——解决怎么去的问题;规范研学课程、培训研学导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多样研学旅行方案、探究《活动手册》开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通过这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3.
当前,研学旅行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与实践误区:一是将研学旅行视为“事物”的学习,把世界看作一个个孤立的、有限的且确定性的事物“集合”,否定了旅行的经验性意义;二是将研学旅行视为“事情”的经历,认为世界由个体主观经历的“事情”构成,使研学旅行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游玩。事件哲学为我们重思研学旅行的内涵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在事件哲学的视阈下,研学旅行具有双重事件属性,而“事件”的联系性、创生性、他异性和意义性等特征也为建构以事件为本体的研学旅行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热背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学旅行缺少系统设计,研学旅行的学习特质没有得到体现,研学旅行的组织没有形成机制,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彰显。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生命境界,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ArcGIS Online融合互联网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在校内开展“云研学旅行”提供了可能,可以成为线下研学旅行的有益补充。文章分别按照研学旅行的一般流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构建基于ArcGIS Online的“云研学旅行”模式,具体分析ArcGIS Online在“云研学旅行”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探索,开展以“云游长江,探河流地貌”为主题的“云研学旅行”活动,以期为中小学推进研学旅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两山”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在这些乡村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对于解决当前地理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优化地理研学方案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以“两山”理念首倡地——余村为例,将“两山”理念的内涵、生态经济的转型及乡村振兴的实践等融入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了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活动,并探索了基于“两山”理念的乡村振兴与地理研学旅行融合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7.
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功能,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以南宁东站研学为例,从确定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四个环节进行高中地理交通运输相关内容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期为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辅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提升技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青藏线”为载体,应用情景问题式教学方法,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研学目标、路线选择、研学任务、问题预设、以及师生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地理研学旅行中采用情景问题式教学的探索,可以为研学活动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遗产型小镇可开发和待开发的研学旅行资源丰富,文章从“地方体验”的研究方法出发,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开发和优化研学旅行资源,增强研学旅行目的地地理环境之间各要素的联动性,发挥地理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泉州市红色研学旅行价值链存在旅游者需求与红色旅游景区产品供给之间的供需失衡和错位;红色旅游产品价值增长不合理,无法真正将虚拟价值链和传统价值链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旅游者—红色景区”互联互动机制,搭建“线上—线下”红色研学旅行共享平台,加快统筹红色研学旅行产业整体发展,构建开放式红色研学旅行运营模式等实现泉州市红色研学旅行价值。泉州市红色研学旅行应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红色旅游产品;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高红色研学产品附加值;统筹产业发展和景区运营,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推动价值共创视角下的泉州市红色研学旅行景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