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而且担负着宣传执政党方针政策、培养高素质人才、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既然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由此构成了宣传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那么揭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规避思政课教学中形式化、空洞化说教,真正使思政课入脑入心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保证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论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从三方面展开论述: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文章的重点论述内容,提出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多元,偏娱化;教学内容缺少对多元文化的吸纳;教师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并提出解决方法: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教学内容要吸收多元文化精髓;增强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关乎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能否固守、思政课教学效果能否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实。然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多元育人主体三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实现以上三个方面的协同,积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共同体、教学共同体、职能共同体,对助推高校思政课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困境,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两大因素。高校是意识形态战场的最前沿和核心战场,能否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将关乎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因此,继续加大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力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区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二者的结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以及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探讨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必须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党史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精神食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党的认知,为思政教育供给充足素材,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理论深度,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意义深远。因此,应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以中共党史为大学生未来人生打好红色底色,促使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被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此同时,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又致使我国遭受到越发强烈的多元文化冲击,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与日俱增,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新形势下,生态化教学模式凭借着生态学原理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教学主体的开放性、整体性、层级性和循环性四种生态特性,实为新教育改革趋势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以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公共行政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观念多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置身于价值引领的复杂境地。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国民教育内容的提出意义重大,堪为"意识形态本质"、"文化根本"、"兴国之魂",为多元背景下价值引领问题奠定了认识基础。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因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与教材体系结构、课程设置结构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进行价值共识引领,二是从思政课的综合属性进行价值多元引领,三是从思政课的设置整体性进行价值特色引领,四是从思政课的思想性进行价值建构引领,五是从思政课的应用性进行价值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9.
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社会大的文化生态之中,也必然要紧紧围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因此,作为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思政课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确应该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实现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引领高校主流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这并不是高校思政课唯一的教育功能。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正经历着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是多元社会思潮流传和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多元社会思潮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要着力探索社会思潮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主动占领思想文化舆论阵地,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且二者在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这是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可能的主要依据。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网络信息的非对称性传播、时空疏远造成的叙事困境、功利性教育的潜在渗透、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及干扰等现实梗阻。破解这些梗阻的关键途径在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革命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加大对革命文化传扬与教育专项基金的支持力度,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强化对革命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人、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功能,人格教育充分彰显高校思政教学理念,是贯穿思政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环节。当前由于文化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人格不健全、不健康现象。把人格教育引入思政课教学构建协同的育人体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学科特征,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内在关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当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关联耦合,有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实践基础,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和红色基因育人价值的现实需要。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精神;尊重历史事实和规律,准确理解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厘清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持续加强实践课堂的实施和文化育人作用,注重利用网络空间课堂的先进教育技术,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间交流及互动愈发密切,推动多元文化传播和渗透,但亦引发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问题。自改革开放开始,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多元思想文化接踵而至,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等现象造成青年信仰危机。在国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部针对思政课程改革采取一系列举措,且获得一定效果。但高校并未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基于此,思政课应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社会实际需求,深挖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以思政课教学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精神境界升华、综合素养提升,切实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发生和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障。各高校要更好发挥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转化与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创新思想供给,突出生动性、时代性与科学性;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机制建设,注重多样化、个性化和信息化;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自我修养,促进主体重构,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人格魅力,以出色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使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被打破,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开拓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会扰乱思政课教学环境、挑战思政课权威性、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正确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双重作用,是新媒体时代开辟思政课教学新路径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红色校史作为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将红色校史中的可教育性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模式之一,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红色校史挖掘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在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是解决"总开关"的根本,扎紧"安全阀"的基础,筑牢"防火墙"的关键。但西藏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面临着教育意识淡薄、教学观念落后、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因此,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灌输观、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扎实做好思政课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