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例简述】 (见《中学语文教学》92.3.P_(16),宁鸿彬文) 一、教师导入:这首诗标题是“有的人”,课文还先后八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列举了种种情况,这是一种含蓄的写法,没有把每处“有的人”的指代明确地写出来,现在同学们读诗,做这样一件事:把诗中八个“有的人”改一下,改成具体的哪种人或哪类人。请同学们以朗读课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学生读原诗,相继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发言进行评析并作归纳总结。(说明:对原教例进行了删节处理) 【评析】《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的语言简明朴素,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语言角度看,初中教材中象这样简明朴素的文章占有很大份量,例如平实说明文等。有不少语文同行觉得教这类文章实在没味儿,教与学均显得枯燥。那么,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2.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人。诗人臧克家将“活”与“死”放在一起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它们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含义深刻隽永,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此例属于对比和矛盾两种修辞格的兼用。  相似文献   

3.
"反常"即违反常规与定势、违反惯常逻辑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能"诱发读者通过违反人情、悖乎事理的细节来思考和窥探作品所要揭示的生活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1]高中生必读的经典作品中,有很多篇目运用了"反常"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反常"之处,并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更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体会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态度、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陈志兰 《师道》2015,(1):30
面对纪律观念淡薄,学习较被动,自卑、有个性、有自尊心的中职学生群体,要搞好班级管理,使学生们在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就必须具备爱心、细心和耐心。从中职生心理需要来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如果每个中职班主任都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班级的每个学生,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最可信赖的知心朋友,有什么事情会主动向你倾吐,让你帮其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你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从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入了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自《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以来,一线教师开始对本文有了一些讨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和文中蕴含的深情是主要焦点。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开始有老师注意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幅画可能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张永梅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课堂实录(以下简称“张文”)...  相似文献   

6.
舞台摄影,绝不仅囿于拍摄演员正影、背影、侧影的光彩照人和远影的扑朔摇曳。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演员的多彩风姿,而是镜头总会摇向那些热情有加的观众,他们或鼓掌喝彩,或登台献花,或眉目送情。此时会更让旁观者感受到演员歌喉的圆润、舞姿的轻盈。这观众的喝彩、献花、送情就是一种侧面烘托,这种侧面烘托会把演员表演的精良展示得更淋漓尽致。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口技》一文。《口技》开篇所渲染的“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的肃静紧张的气氛正是“忽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所造成的客观效果,首次侧面烘托出口技人表演之“善”;“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是口技表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显自然洒脱的“散”文之美。请看课堂上关于“闲笔”探讨的四个镜头: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把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文字称为“闲笔”。在不少文章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看似闲笔实则必要的文字,阅读时应该理解出它应有的作用。一、交待缘由。例如《小橘灯》,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可是在“我”离开小姑娘家之后,作者写了“我”与朋友的一段对话,好像是画蛇添足。实际上,这段对话透露出小姑娘的爸爸与革命组织的关系,照应了前文  相似文献   

10.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闲笔”是指在叙事作品中,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纡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驰间歇的一种叙事手法。“闲笔”有时初看起来好像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游离主干的蛇足、败笔。其实,  相似文献   

13.
汪翔 《今日教育》2022,(5):66-67
<正>最近给学生讲授《荷塘月色》,文中有关于妻子的两句描写,即第一段“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与最后一段“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句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闲笔。乍一看,这两处闲笔好像与文章的内容有些脱节,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最多起到结构上的照应,有着时间上的必然性,使文章浑然一体。此外,别的作用似乎很了了。是这样吗?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妻是“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而当他“轻轻地推门进去”时,则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记叙了首都人民向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文中所抒发的人民对总理的深情,不单体现在灵车经过的那一刻,同样也体现在人们的等待过程中.在课文第一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5.
《跳水》一文中,开头一句“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看似只是随意的交待一下,但细细咀嚼,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通过品读,我们不仅能掌握一些相关史实,还能体味作者寓于古人古事古迹中的深切情感,进而去思考历史规律,观照现实社会。咏物言志诗是指借自然事物寄托诗人感情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我校毕业生中发起的“文明高校”活动在校园内及首都兄弟院校中引起了积极强烈的反响,毕业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在校最后一段日子里难忘的一页。用他们话说,这是做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要求。向不文明的行为与现象发出最“强力”的挑战。文明公寓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我校于1994年被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后,公寓工作一直被视为重点。学生公寓是同学们生活与休息的场所,但在90年代初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一篇题为《疯娘》的小说在网上疯传,国内外数十家中文网站转载,创造了网络史上的最高点击率,读者们被感动得热泪满面。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小说语言的质朴无华,是这篇小说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宏 《江西教育》2010,(1):74-75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变成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特级教师刘永宽通过整合教材,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类型浓缩到一个简单的情境中,有效地将数学思想巧妙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试题分析——讲评之中见真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题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试题分析等教师的入门功夫抓起,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