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是一个积极心理体验过程,心流体验理论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引导价值。在心流体验的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显现出明显的“心流”特征,表征为大学生内在愉悦感、内在目标性、内在秩序性和内在意义感四个维度的心理需求和预期。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需从以下三点着力:重构教育关系,加强大学生与思政课的情感融合;优化内容供给,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培育获益感知,促进大学生内在意义感提升。通过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内生机理及实现路径的探索,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构成要素,懂得获得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新维度,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努力探讨其生成逻辑,懂得学生学习获得感生成的实践基础与心理机制,不断探索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以教学活动为获得感生成的基础,努力做到主导与主体相统一、情感与道义相融通、内容与形式相适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学生获得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和立足点,是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学生获得感需要积极创新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优化实践成果评价机制、健全课外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当前,获得感已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及教育学者和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具体对策。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研究学生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提出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丰富思政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教育方式方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冯忆 《文教资料》2020,(2):166-168
改革和创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十分重要。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视角,在考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足的原因,揭示新媒体时代下推进思政课改革,对于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幸福感,改变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教改要以增强大学生获得感为目标,通过大学生的切身感受、知识结构完善、认知能力提升、政治思想进步、积极的心理体验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为全面反映学生的体验度、获得程度,通过编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测评表》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情况,为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92):97-98
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本文主要探析规范参观类实践教学来助推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获得感"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是一种正向性、肯定性、积极性的评价。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1]。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是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满足成长发展需求是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胡燕红 《教育评论》2023,(5):116-122
学生获得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文章在梳理以往获得感内涵、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基于马扎诺全人理论,把学生获得感分为知识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四个构成要素。同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估七个方面构建了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教学路径,以期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获得感和认同度。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教学科研水平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标准和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元立体教学模式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扩大教学场域和多层次化教学,引导学生多渠道自主吸收知识.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参与感促进获得感的提升,以隐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素养获得感的提...  相似文献   

15.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是评价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的又一新标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要坚持理念先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坚持集成融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6.
马秀玲 《成长》2020,(4):5-6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质量建设取得了新进展,课堂教学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参与度、获得感、收益感明显增强,高校阵地转变成传递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坚实堡垒。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懂思政课,是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向。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改善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看法;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简称"思政课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接受视角下对思政课的体验,是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从"范式"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有教材、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所获得的解题能力、大学生能否有效地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的能力以及能否有效地检测和考核大学生综合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对策是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学会解题,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教育与职业》2020,(10):107-11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丹丹 《教师》2023,(25):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拓展教学载体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三位一体”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在平台选择和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突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的融通整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实施中,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师生任务,强调将虚拟实践适当嵌入各教学环节,并充分实现虚拟实践和线下实践的灵活翻转。“三位一体”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具有显著效果。推进思政课融合式教学,需重点关注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并增强教学支持与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