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怎样推动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同步实现,平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遵循政治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求实性原则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领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打造核心课程,构建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青年学生思想和身体发育尚不成熟,难以科学、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想干扰。对此,学校应加强法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构建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融合具有可行性。构建互融互通的协同育人体系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也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李晓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一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逐渐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根据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明确网络思政教育的定位及目标,完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的现实需要。然而,当前存在着协同育人重视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能力不够、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困境。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提高协同育人认识;学校各部门要协调联动,提高协同育人效率;教师团队要合力共进,提高协同育人能力;课堂教学要互联互通,提高协同育人效果;评价激励机制要系统完善,提高协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受到社会经济转型和高校改革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与辅导员为主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条线来实现,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协调配合,在育人上呈现出主体多样化、方式多元化和教育资源多重化的特点。本文从组织维度、专业教育维度、师德师风维度、社会实践维度和校园文化维度五个方面,探索高校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从而提升效能。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在不断的探索中,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但协同育人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教师的协同认知方面还有困难。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科融合和增强教师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正>文学教育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特殊的审美性,通过文学教育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因此,推进文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对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文学作品叙述了众多先进事迹,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思政教育内容过于枯燥问题。借助文学表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感化,更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对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之,思政教育能够借鉴和参考文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能够利用学科的交叉互补性,充实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亦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劳动教育形式化导致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知不足、劳动能力有待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包括建立健全网络环境法律法规与制度;积极构建网络教育机构;加强教师网络媒体技术培训,加强培育学生领袖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中国人民思想共识、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根本支柱。爱国主义是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面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路径,对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奋斗、为民服务具有关键作用,应当成为思政教育创新变革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基于新媒体技术探究高校思政网络育人工作创新思路与策略,激发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活力,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期后,高校针对思政教育正在逐步予以关注。这是由于思政工作在根本上关乎大学生能够达到的思政综合素养,而与之有关的思政教育举措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面对新媒体的全新时代趋势,高校还需结合自身来探求可行的工作创新举措,确保当前的思政教育能真正服务于大学生思想素养以及政治素养的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13.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助力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和加强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加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推进,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敢想敢干、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随之到来。新媒体有着强大的传播功能,而其双刃剑效应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认识,对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充分利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予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模态,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性。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含义与特点,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加强价值观指引、提高教育方法“人本性”、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优化新媒体教育话语方式等策略,以期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一直以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面临的两大任务。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有效衔接,是值得学校关注与深思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形势、信息化教育环境及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非常关键。学校需以德育为核心,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理论,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教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繁荣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新了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深入阐释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方法优化与整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都有的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方面它增强了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不良信息进入我国人民生活中。在这种时代形势下,高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热衷者,在生活、学习中普遍使用新媒体,其思想理念、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一些  相似文献   

19.
“精准供给”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首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正经历着从“系统培育”向“精准精益”的转化,迫切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契合、精准发力。目前,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存在供给价值观耦合程度不强、供给载体单一刻板、供给资源共享性不足以及供给模式趋同化等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进行考量,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需在供给基础、供给取向、供给方式以及供给机制等方面提高供给的精准性,从而实现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0.
杨斌 《文教资料》2021,(4):84-85
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