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从理论上延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真正的共同体”哲学思想,充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何以可能”的哲学之思;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还在实践层面引领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回答了“人类社会走向何处”的世界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的合理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共同体不断构筑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导向推进了不同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致力于探寻蕴含在不同主体利益与价值需求中的共性因素,能够凝结各个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的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协商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并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牢牢把握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扎根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为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价值意蕴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贡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应继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各国分歧与矛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为纾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答案。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秉持“天下”思想的道德张力,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之天下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辩证扬弃和与时俱进;从奉行“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讲信修睦”的国家关系及大同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不断超越与理论升华;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以和为贵”的政治立场、“和衷共济”的合作关系;坚持“重义轻利”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弘义融利”把中国机遇化为世界机遇,“义利兼顾”构建国际新秩序,从“弘义融利”“义利兼顾”之义利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发扬光大与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是以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基础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而努力,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迄今为止,先后经历了苏共建立的政党革命共同体、国家联盟共同体和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种过渡性质的实践形态。它们都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有着共同的最高理想、理论基础。但是,与前两种实践形态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体性质、实践路径和结构形式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两个共同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个共同体”理念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友好交往,为人类共同迈向未来凝聚价值共识。广大青年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根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站稳中国立场,又致力世界和平,体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多学术研究着重聚焦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背景因素或自变量,探讨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而对两者关系的“反向”研究,即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却鲜有涉及。鉴于全球气候治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规塑和约束,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基础、价值共识以及方向与路径无疑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客观上共同命运情势更加强烈,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背景,不仅巩固和增强了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价值共识,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五个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而现实的方向与路径。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在此背景下,中国要通过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制度建设、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气候外交等方式,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力的愈发广泛和深入,人类在现实层面已经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更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种自在状态“到场”。近十年,国内学界对于与“共同体”密切相关的“共同价值”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互有交叉的两个语境。一个语境是,把“共同价值”直接等同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的“人类共同价值”。另一个语境是,从哲学价值论出发,在价值论的视域内对“共同价值”进行阐述,把“人类共同价值”看作“共同价值”的最普遍范畴。近十年学界在哲学价值论视域内,主要从基本视阈、“共同价值”的概念界定、“共同价值”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共同价值”概念的内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主题之一,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起者与推动者,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积极担当,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扩大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提出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全球贫富差距、南北发展鸿沟问题严峻,全球正义面临诸多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设美好世界的先进理念,也是为引领和推动全球正义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和推动全球正义突出表现为3个层面:一是在价值观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二是在发展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有利于推进公平、普惠的全球化;三是在国际秩序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说,“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起点和焦点是“国家”,因此深入思考“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规律性,也有助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合目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规约和塑造好的国家和好的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必然是从矛盾斗争到形成共识、情感联结和秩序建构的过程,也是认识“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角色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共同体思想、世界交往理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宽广视野,积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传统观点,是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因此,探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以绕开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国对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积极回应。从时代境遇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保障,也是加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行动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与“和而不同”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现实意义表现在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推动历史朝“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共同提升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能力;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照顾多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安全有效发展;着眼共同受益受惠,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合理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类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释了应从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要素、区际、代际维度,强调基于区域联系认识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多样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指明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依循利益—责任—命运逻辑形成人与自然要素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不同层级尺度“复合世界”中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教学时要以“共生”视角促进核心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整体生长、全面有序创生教学内容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条件生长、依循学科思想方法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然生长,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从学科附加走向学科内生。  相似文献   

18.
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先在指引与自觉表达。共同体是人作为价值体的存在样式和有机结合体。共同体意识可分为继承型共同体意识和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在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内部的三级结构中,内核是“我的”共同体信念,这为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结构。由于共同命运的加持,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展出“我们的共同命运信念”这一内核,并形成五级结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自然情感、理智选择与行动意愿的有机融合。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生成的决定性机制在于内部情感建构。情感同构、交往扩展、整体理解、道义内化是有效生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规则主要指涉“类”的拓展、“同”的建构与“情”的链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单元涉及当今世界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世界多极化、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知识。通过学习该单元这些知识,同学们要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全球性问题,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互惠互利、求同存异是命运共同体的典型特质。大学作为典型的组织,通过对知识的传播、生产与应用的持续变革强化命运共同体的角色与意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蓄力量。大学命运共同体在强化“共同体的宽容度”和扩大“主体间的信任度”上发挥着积极效用,促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