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8,(2):17-22
"恐慌"已经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带给传媒业的一个关键词。本文在技术基础层面明晰了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在技术应用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传媒内容生产影响的三个方面: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生产效率指数级提升、把关人规则的改变;在技术观念层面提出:人工智能是传媒生产力提升的一次技术革新,是对传媒人的一种解放,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是一次传媒技术的迭代,而不是对人的替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涉图书馆领域的技术专利是图书馆技术发展的重要表征,以此作为计量单位,可以形成观测图书馆整体发展变革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对涉图书馆领域专利演变的梳理,能够更好地探寻和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方法/过程]对涉图书馆领域专利的时间、专利权人、主题分布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图书馆发展政策、图书馆研究文献等多元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基于涉图书馆专利的分析,发现相关技术以面向“实体书籍”与“便利馆员日常应用”为主,近年来对“用户”场景逐渐重视,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快速增长。在图书馆发展的多元维度对比中,相关领域主题在技术层面、研究层面和政策层面表现出异步性。  相似文献   

3.
“VR教育”进入我们的生活已有多年,但在其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商用化,为“VR教育”的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基于全媒体的视角,聚焦5G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科技的融合发展,论述在全媒体的业态环境下,“VR教育”内容产品的业态设计原则、设计特征与设计方法的转向。5G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为“VR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全媒体思维为“VR教育”提供了设计策略的思维模型,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VR教育”将走向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新闻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人工合成AI主播等。人工智能打破了人与机器的边界,在保证新闻真实性、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净化新闻环境、保护用户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但人工智能也给新闻领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如算法推荐降低了人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机器人写作加重了新闻从业者的就业压力、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侵犯用户隐私权和肖像权的风险、机器人记者在信息采集和对话中缺乏人文关怀、算法偏见拉大了人们之间的知识鸿沟、“快餐式”信息影响了人们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人工智能可能会引发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质疑和恐惧等。面对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传播优势与隐患,如何趋利避害,达到“人机协同”的理想境界?文章尝试从新闻从业者、媒介技术和法律监管三个层面来探寻解决人工智能给新闻领域带来隐患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郑慧  刘思含 《山西档案》2022,(5):5-10+28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介绍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实践,从制度、信息安全、用户和技术四个层面,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的档案开发利用愿景,并从四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实现愿景的道路,提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档案开发利用的进路。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应用于档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文章对此开展了文献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首先,从“宏观领域—中观环节—微观技术”三个维度梳理了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国内外比较分析,总结了其在不同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应用场景有待拓展和丰富、应用环节有待深化和集成、技术与管理原则有待落地和融合;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档案领域更广泛和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珉 《出版广角》2018,(1):20-22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顶层设计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全面的布局,它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与改变出版的生态.文章试图揭示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出版生态的变化趋势,为出版产业迎接未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识别并界定一种"技术迷思"的概念来回应当下发展传播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具体而言,在回顾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将"技术迷思"视为理解发展背景下媒介角色及作用的研究透镜,通过它检视发展传播知识生产中被强调和被忽略的方向,以发展传播研究不同范式针对"技术迷思"的"对话"来厘清范式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技术迷思对发展传播理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聚焦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并以此为基点,探寻技术的应用与失范之间的可能通路。首先,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融入学术生产的历史嬗变进行勾勒;其次,在实践层面总结并分析目前欧美学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的讨论;再次,梳理国外代表性学术出版机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对措施;最后,从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监管的学术出版生态框架出发,尝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下我国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的进路。  相似文献   

11.
为高效释放作品的数据要素价值,需厘清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边界,以调和产业发展与著作权保护间的冲突。在具体论证中,首先,通过剖析ChatGPT出现智能跃迁的原因,展示数据要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也发现不同使用阶段的侵权风险制约作品获取。其次,在作品合理使用层面,基于产业政策目标,解析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转换性使用”标准来划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合理边界。最后,在侵权规制层面,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的差异性使用目的和技术实现原理,以“转换性使用”和“表达性使用”二分法认定著作权侵权风险;同时,明确作品使用的合规治理路径,通过双向监管来高效规制风险。  相似文献   

12.
徐婧  王楠 《当代传播》2021,(5):36-40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和传播是公众获取相关知识、形塑技术态度的主要信息源,官方政策和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的阐释,可以反应出社会主流观点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及其舆论引导的方向,这一话语呈现是对前沿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隐喻.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聚焦揭示隐喻背后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技术的迷思.通过分析厘清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及其塑造的舆论场中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多重话语策略,解析话语机制,揭示话语系统得以运行的政治经济结构,同时期待通过对主流话语策略的解析,重新发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中应被重视的伦理隐患,为传者、受众等多元主体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意义]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方法 /过程]基于美国运用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图书馆案例,梳理其特征表现,并对其进行内核拆解,在两者基础上提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LibGPT”的发展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具备服务场景的交互化和智能化、图书馆资源的海量化和整合化、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和延伸化等特征,其内核在于智能化的技术本质、全面化的角色定位与链条化的工作机制,基于此提出应从发展主体、内容、边界3个层面构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LibGPT”。  相似文献   

14.
左志新 《传媒》2018,(13):8-8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语音识别技术突破着人与人、人与机器的沟通障碍;人脸识别技术让“看脸的世界”迅速到来;无人驾驶技术正在紧锣密鼓落地当中,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舒适;机器人写作正在替代传统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科技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产业也随之发展,这个时代也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比如,机器人可以从海量的数据库中采集有关数据生成新闻,观众已经直接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广泛地被应用于在新闻传播领域。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新闻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给传统新闻传播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出版生态被深刻改变,智能化转型不可逆转,编辑生存环境面临重置。新技术图景下,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对编辑主体价值提供方式、工作模式、职业发展等问题的进一步厘清。应理性审视人工智能及其与编辑主体的关系,明晰人工智能之于学术期刊的“机”与“危”,并在此前提下,坚守学术出版初心使命,凸显功能身份,不断跨越提升,纾解价值、身份、技术焦虑,同时主动在思维认知、角色功能、职业发展和服务供给四个层面予以升维重塑,辩证因应当下诉求。  相似文献   

17.
赵瑞琦 《现代传播》2019,(12):72-77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局面,各大国均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网络攻防之中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在提升网络攻防能力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全新的军备竞赛;人工智能技术远未成熟,可能引发无法控制、难以预测的风险。为此,迫切需要在治理规范层面达成共识,包括开发与使用中的约束性规范、防止技术扩散的限制性规范、"罚当其罪"的报复行为规范,以及国际合作原则、区域先行原则、大国协调原则、多利益攸关方参与原则等。在与自主系统的关系上,要坚持人类拥有最终决定权的理念,以使人工智能技术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核心阅读: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介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发送等业务流程上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报道者和信息传播者,新型“全能型”记者的概念在学界与业界都受到热议。现阶段的全能型记者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融合,但各媒介间秉持的媒体立场与专业理念尚未实现融合。媒介融合是要求记者在理念与技术层面的双面融合,而非单单的视觉效果优化与传播技术叠加。  相似文献   

19.
萧萍 《现代传播》2022,(9):155-161
在智能人机互动关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数字音乐生成和传播各环节,催生出智能化的音乐生成、传播和审美范式。这不仅拓展了人类音乐创作的既有模式,也凸显出人工智能音乐技术现象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跨学科交叉视阈下,“技术具身”是智能机器对人脑音乐创作神经网格规律的镜像学习,智能音乐的技术突破则是人类敢于对“技术想象”的必然结果,而“技术共情”则实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认知领域的拓展,连接音乐艺术的听觉情感,建构智能音乐传播和音乐审美的人机互动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造福人类的目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兼具的问题,在人机高质量协同、模型驱动数据、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挑战。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加强对基础理论和价值准则的研究,加强对可解释性增强技术与公平性增强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其应用与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