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为例,论述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凸显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学构成<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对待民族文化的情感更加稳固,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夯实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和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因此不同的语言中就会有各不相同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英语与汉语的形成的地域、历史、文化等背景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母语知识的文化背景,还需要英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对儿童的意义在于: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是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独特性的体现;它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自我意识,缓解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地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者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为了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作用,地域文化的教材设计应注意几个方面,其中包括:应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反思;充分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重视地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突出地域文化的区域特色以及培养学生合理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以地域文化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结合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增设地域文化类选修课程,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也是地方高校"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高校社会职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与地理长期形成的产物。优秀地域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对今天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充分运用优秀地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主体意识、敢于拼搏开拓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分支,它在闽粤赣边地形成。它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第一,主体条件:客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有其实存的主体;中原汉人移民及其融合的原住民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主体的形成必须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客家血缘因素与文化因素并存。第二,地域条件:一定的地域是客家文化物质基础的形成地;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繁衍生息构成生产力第一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发展经济奠定客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地域是客家人口播迁的出发地和寻根的祖地。第三,时间条件:人口集聚和发展生产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客家方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第四,环境条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是客家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其道德水平的形成、发展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际关系环境、地域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媒介环境、信息环境等均对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促进学生搞好社会关系,实现地域文化互补以及发挥其他社会环境优势等手段,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正>开发优质的美术课程资源,是关系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论题。地域文化是一方土地的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礼仪、文化遗存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地域美术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程,能够在凸显课程特色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体验,使得美术课堂更加多元、更具活力。本文参考由夏志芳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以及由王俊、华斌著,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助推京津冀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而地域文化生态又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化学中常用的民族志和知识考古方法进行研究后认为,地域文化生态对京津冀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软实力形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地理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二是地域创新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感召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三是地域共享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软实力正是京津冀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形成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要了解地域文化,透过方言这一载体是一条便捷的途径。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影响,湖南湘东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点,其中包括茶陵方言,以该方言的词汇、语音等方面作为载体可以把湘东的地域文化看得更加真切。  相似文献   

11.
陈蕊 《陕西教育》2020,(6):42-43
当前,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积极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知识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文本内容与地域文化融合,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此举还有效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能够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学综合实践课呼吁"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体验活动。笔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形成校本特色。  相似文献   

13.
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陶冶了人的审美情操,激发了人的创造能力。地域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当特别注意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与影响。昆山吴文化浓郁,有着丰富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中可以融入昆山地域文化,激励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石朝辉 《现代语文》2011,(8):141-143
大学语文教育在各个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从全国现行的各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高考的地域区别导致了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加强对于地域文化的熟悉,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创造所反映出来的地域审美差异;二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品格进行品评鉴赏。它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与湘中地域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品性的形成与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湘中这片故土的社会文化风气的熏陶与浸染;曾国藩的思想文化对近现代湘中地区社会文化风气的形成、变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的崛起,更加剧了曾氏对湘中民间乡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学校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的事物和获取的知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地域文化差异大的地区,这种影响很明显。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内涵,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构成和历史背景,能够从特色地域文化中挖掘出具有安全教育功能的素材,有助于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汪墨 《华章》2009,(17)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城市,文化构成更具地方性,由于技术的滞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建筑的趋同.但随着全面发展和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这种趋同会逐渐减弱、消失.长远来看目前趋同是暂时的,发展和创新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地域文化对中小城市建筑特色的形成将会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应重视利用地域文化发掘大学文化特色。如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特色;利用地域文化素材,形成大学物质文化的风格;发掘地域文化的资源,形成大学教学科研特色;依托地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创建大学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传承式的开发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自然风光、历史渊源、名人、民俗风情四个方面,将地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将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