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午睡也有讲究,同样需要健康、科学地进行午休:第一,午餐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休息半小时后再睡,否则容易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影响它的消化功能。第二,午睡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太短达不到休息的目的;但如果时间太长的话,人体容易进入深睡状态,醒来后反而精神状态不好,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晚间  相似文献   

2.
正拖延症作为一种时代病症,很多人都主动"对号入座"成为病人这不仅仅是人们的自嘲,拖延症更像是一种对于当下精神状态的精准描述,它的背后则是这个时代所有人无法抵抗的巨大的焦虑在高速往前奔跑的中国社会面前,人们的心理未必能坚强得跟得上它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要严防犯罪 300多年前,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曾感慨地说过:“让一些杰出的人才像奴隶般地把时间浪费在计算工作上是不值得的。” 但感慨归感慨。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是得不断地计算着各种数据,青灯下熬白了多少根头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4,(30):44-44
幼儿园的惨剧发生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犯罪嫌疑人徐和平的精神状态。北大幼儿园雇佣了有精神病史的徐和平,被普遍批评为“失察和失职”;然而,精神病人的就业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相似文献   

5.
冯旭辉 《今传媒》2011,(5):82-83
电视技术的出现也就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然而这一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方式,并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基本要素入手,对电视新闻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了综合评定,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视新闻的长处,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且不断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老人跌倒不扶、见死不救、地沟油上餐桌、过度医疗等问题,在一次次让人震惊之余,也使社会道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集体冷漠和不安全感,使人们质疑如今的社会是否已“道德沦丧”.人们对道德的热议和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美德仍然心向往之.“善”被一些人丢了,但人们普遍的“向善”之心并没有丢.“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的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牺牲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为代价,没日没夜地干活儿——如今,昔日人们脑海中劳动模范的社会形象。正在大规模地移植到城市中的常人身上。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大超出了常规的“敬业”标准,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劳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新媒体"——微信,凭借全新的用户定位、碎片化时间的独特设计、贴近生活的服务内容等诸多优势,逐步超越QQ,引发了使用热潮。本文剖析了微信"大热"的深层原因,并指出沉迷微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人们回归理性,合理使用微信,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出版也要“造大船”南方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充满哲理,但也反映出农业社会的小生产意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感到船小虽然好调头,但经不起风浪,于是创造了新的俗语:“船大好抗浪”。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这是史学家们不能回避的难题。二百年前的历史学家更多地把历史看做“帝王的家谱”,或“一些战役的围城;行政部门的盛衰;宫廷的密谋”(麦考莱语)。他们所写的历史书,不过是对政治与军事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所作的喋喋不休的叙述。在这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历史学家们开始关注起人民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来。他们不再把历史看做帝王将相史,而是主张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去追踪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深入分析社会的经济生活与结构以及全社会的精神状态。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昆明,先后提出“规划立市”、“生态立市”,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文化立市”是保障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基石。“文化立市”.即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使广大市民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社区图书馆担负着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社会职能.是城市社区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支点。由于其具有社会公益性、服务性、知识性。社区图书馆已逐渐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在社区建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社会.适应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以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养为服务工作目的.是现有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一种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充,是现代社会及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并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周敏 《传媒》2008,(5):59-60
当人们安然地坐在信息社会的椅子上,尽情享受网上冲浪带来的乐趣时,数字化革命大潮已经汹涌地冲进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大门--新媒体悄悄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新闻是易碎品。的确,作为变化纷繁的一种社会信息,与其他文字成品相比,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新闻的确具有易碎性和短暂性。但也正是因为其具有的一次性,又决定了其不可再生性。这种不可再生性,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新闻界对党报要不要做社会新闻有相当大的分歧。现在,随着人们对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入,采编人员把眼光投向社会,社会新闻上党报已不再是问题了。但党报如何做好社会新闻,以主流舆论引导和影响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从而增强党报的责任感和公信力?2006年,《焦作日报》开设《党报热线》版,将原先分散式地做社...  相似文献   

15.
1998年6月7日《青海日报》第二版刊登一篇题为《扫大街者》的记者采访文章,记叙一群环卫工人,每天辛辛苦苦,为城市的环卫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受到社会上某些有偏见者的歧视。记者热情地肯定了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呼吁人们公平地对待他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愿望公开地表达对于二流以及一流社会的羡慕和向往时,社会对正常秩序的建设才算是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7.
沈颖 《传媒》2013,(5):23-25
提起"漂"和"宅"这两个词,或许大家会立刻想到"北漂""宅男宅女"这样的字眼,"漂"与"宅",一动一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两者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状态。然而本文所要谈论的"漂"与"宅"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物理状态,而将延伸及精神状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漂"中"宅"抑或"宅"中"漂"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漂"在路上的人们乐此不疲地"宅"在网络世界中,而大门不出的宅男宅女也欣然自在地"漂"游在浩瀚的网络世  相似文献   

18.
王偲华 《新闻实践》2011,(12):46-48
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易碎品,报纸刊载新闻后,其吸引社会关注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只有当这种关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时,其新闻价值和市场影响才能得以“丰厚”起来。而报纸有针对性地策划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开疆拓土,提高社会影响力,正是使其变“丰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打开电视,人生的很多时间都耗费在电视这种媒体上了,但的确是电视让人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为人们带来了娱乐和欢笑。时至今日,人们能感受到伴随着经济强劲的发展趋势,电视传媒业也迎来了一股来势凶猛的娱乐化浪潮:“超女”的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相似文献   

20.
眼下人们大都很忙。“一杯茶,几支烟,两张报纸看半天”的人虽未绝迹,但很少了。多数人是在工作、劳动之余读报纸杂志,时间有限。因此,千方百计让读者用最少时间看到最多最有用的东西,就成为记者、编辑、作家、讲话人的一大群众观点。人们花钱订报纸杂志,希望在并不集中、连贯的时间内,得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社会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