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开发优质的美术课程资源,是关系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论题。地域文化是一方土地的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礼仪、文化遗存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地域美术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程,能够在凸显课程特色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体验,使得美术课堂更加多元、更具活力。本文参考由夏志芳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以及由王俊、华斌著,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可以根据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来开发和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校地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社区。这里有辛勤睿智的航天人、经验丰富的航天专家、中华航天博物馆等。是对学生进行航天知识、航天精神教育的很好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很多小学英 语教师还在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不去注重学生综合能 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他们逐渐排斥英语。因此教师要充 分挖掘当地的本土资源,创建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校本 课程,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笔 者自身英语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同仁提 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美育校本课程是佛山市东平小学基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色发展方向、教师特长三个维度开发的,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以本土传统文化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支撑点,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让学生继承和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推动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教育改革,开展学校德育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综合实践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非学科性的新课程。在内容上有除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等指定领域内容外,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团队活动及心理健康等非指定领域的多内容整合的"综合性"特点;在组织形式上有强调让学生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实践性"特点。所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建设学校综合实  相似文献   

6.
当前,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这一宝贵资源如能实现校本课程化,将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语文教学提供宝贵资源,加快特色化学校建设。地域文化资源要实现校本课程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在课外活动中了解本地文化;在阅读教学中链接本地资源;在作文训练中利用本地素材;在口语训练中创设本地情境;在主题活动中利用本地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美术新课标强调: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鼓励美术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由于地区性美术教学资源是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立足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文明表现,也是现代课程的先进理念。随着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更新,学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其课程资源的配置也要与时俱进。而能否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尊重人的本质要求,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潜能,尊重教师人本本位的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释放师生群体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是推进校本研究的关键所在。一、以校为本,使校本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地处白洛河与龙凤河交汇处,305省道穿境而过,荆山第一漂——鱼泉河风景区与…  相似文献   

9.
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凌平 《新课程研究》2006,(11):16-17,21
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文明表现,也是现代课程的先进理念。随着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更新,学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其课程资源的配置也要与时俱进。而能否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尊重人的本质要求,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潜能,尊重教师人本本位的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释放师生群体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是推进校本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英 《考试周刊》2009,(26):219-221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会遇到重重困难,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资源,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校本课程成绩。针对电子白板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乡土资源是农村教育的瑰宝,将乡土资源有效利用于幼儿园美育课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玩乐、思考、创新的乡土课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进一步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推动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农村幼儿美育教育在内容上不断深耕乡土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对乡土资源了解欠深入、乡土资源运用意识不强、乡土资源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本文从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美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出发,分析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育课程中内容设置、区域打造、活动研发等方面的有效运用策略,希望可以助力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开发乡村美育教育新路径,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叶丽敏 《海南教育》2011,(12):19-20
地域文化是一定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是当地文化的展示。它来源于地区文化母体,受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为社会培养新的文化人,对地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海南独有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价值2006年考古学家在昌江信冲洞里发现了旧石器人  相似文献   

15.
胡笳 《甘肃教育》2013,(20):54-55
一、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国学资源开发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新课改建设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建构.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新课程建设的目标,建构与学生兴趣及爱好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设置具有课程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但是,工具理性对语文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拓宽与历史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常规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却存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足,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怎样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在上好校本课的同时,达到对常规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呢?笔者以石家庄为例,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效运用文化遗产资源,作一粗浅分析,与各位同仁探讨。针对石家庄文化遗产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  相似文献   

17.
李琰  王林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5):186-187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深入,我国的校本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分析了校本课程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校本课程开发所起到的辅助与推动作用。以期今后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大数据时代和新课标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校本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本文以《认识校园植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阐述了植物识别 APP、二维码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校园植物的分类和挂牌中的应用,并对其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76):9-10
在小学教育中,美育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小学应该加大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要积极开设美育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接受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开发建设小学美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美育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本文对于小学美育校本课程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对于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希望能够推动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参加河北省"校本课程"学术研讨会,感触颇多,众多地域性文化遗产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而得以认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