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在《短歌行》诗中3次提到了“忧”。“忧”既是诗中感情最浓烈的词语,也是诗的感情线索。曹操的忧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历史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短歌行》诗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解“忧”的独有方式。  相似文献   

2.
吴奇 《语文学习》2020,(1):13-15
解读诗歌时,我们不妨来个“诗文对读”,通过联系思维,找到解读诗歌的另一条路径。师:通过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诗中曹操的形象。生:忧人生苦短。生:忧贤才难得。生:忧功业未成。生:一个伟大的忧者形象。师:对曹操评价,历来毁誉参半。东汉名士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中用大白脸直接宣判曹操为“大奸贼”。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校与长沙名校的名师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我校的黄芳老师与长沙市明德中学的杨敏老师上的都是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在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解题,分析诗中的“忧”及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两位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谓大同小异。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翻译一句英文谚语:  相似文献   

7.
浅论曹操性格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青壮年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自信机警;老年曹操多忧多虑和孤独谲诈。导致曹操性格演变的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其自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苦短,历来是诗人反复吟咏的母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借诗抒发情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诗句是诗仙李白的感慨。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是词坛豪放派领袖苏东坡的喟叹!  相似文献   

9.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1.
有限的生命与人生理想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是汉末时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曹操,提出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事实上,曹操经常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与理想实现的艰难性之间的冲突,为此,他常以自强不息、游仙、养生等方式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2.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3.
曹操“:那位将军是谁?”赵云“:我是Cloud赵!”曹操“:Cloud就是云,所以Cloud赵就是赵云!”曹操“:那位将军是谁?”张飞“:我是Fly张!”曹操“:Fly就是苍蝇,所以Fly张就是张苍蝇!”张飞“:……”马超“:穿红袍的人是曹操!”曹操“:糟了!”(当场扯下红袍)马超“:胡子长的人是曹操!”2.谁是曹操曹操“:糟了!”(当场剪下胡子)马超“:胡子短的人是曹操!”曹操“:糟了!”(当场贴上胡子)马超“:有头的人是曹操!”曹操:……(“耍我呀?”)3.在麦城吕蒙“:关羽军断粮20天了吧?”陆逊“:是的!想必他们都饿到无法出战了。”吕蒙“:好!出击打垮关羽!…  相似文献   

14.
屈原忧患意识源于其前代社会各阶层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它的生成与楚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己等。“忧国”体现在为国君昏庸而“忧”、为党人误国而“忧”;“忧民”寓于作品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当中;“忧己”体现在:为得不到国君信任而“忧”、为志同道合者变节而“忧”、为自己孤立无援而“忧”。忧患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忧患意识、忧患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宣泄。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16.
[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一开始即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至于唐人吴兢误以为这首诗写的仍然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言当及时行乐。直到清代的沈德潜也还在这样闭目胡说。但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却不是“譬如朝露”的人生,而是功业未建,贤才未附,故他并不是“及时行乐”,而是要像“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那样胸襟宽广,广纳人才;更要像历史上的周公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而“早建王业”。吴淇评此诗是,全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 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而风格则“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作者在曹操出场时通过许劭之口给予“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死后,作了“功首罪魁非两人,道具流芳本~身”②的定论。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论,尚未超出一能臣”与“好雄”、“功首”与“罪魁”这一分为二的范畴。或问,曹操靠什么而成为“能臣”、“功首”?为何被人指责为“奸雄”、“罪魁”?再则,事物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曹操身上的矛盾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对此,学术界尚未作出科学的理论阐释。本文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成为“能臣”和一功首”,靠的是法家的文化智慧。他之所以被指责为“奸…  相似文献   

18.
将时间、地点、行军速度三因素相结合,可解“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何处”之千古谜团。认定“曹操从江陵出发”,无助于“蒲圻赤壁说”。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即使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直接走长江,途中经过了“蒲圻赤壁”,“火烧赤壁”也与蒲圻无关——因为“火烧赤壁”发生在十二月底。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曾军没有必要经过“蒲圻赤壁”,那样会导致曹军在千里江河上“瞎晃悠”。总之。“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曹操“遣张合肥”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忘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忘救合肥。”是正确记戢。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曹操用人的看法 ,往往是带片面性的 ,要么认为曹操善能用人 ,惟才是举 ;要么认为曹操心胸狭隘 ,不能容才。其实曹操的用人是既注重“才” ,又注重“德”的。因此 ,曹操有“惟才是举”和“以德用才”两个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