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2.
一、逻辑矛盾是一把双刃剑写作要讲究首尾的一贯性。所谓首尾一贯性就是在同一篇文章或报道中,不能够出现不同的“音符”,不同的“调”,不得“前言不搭后语”,也就是不要出现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在一篇文章里或同一个报告中,出现了两个或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反对、互相否定的看法,因而使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反对自己。请看如下几例:(l)接触过王青山这个青年的入,不得不承认他是一条真正的汉子,但也在很多的场合表现了过多的女性般的柔情,有的人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一位变态的女性。(2)由于市里领导狠抓经济效益,仅仅用了…  相似文献   

3.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1883年,5岁时经金瓶掣签被认定为九世班禅呼毕勒罕。1913年4月,民国政府授予“致忠阐化”名号。因与达赖喇嘛关系不睦,1923年11月出走内地。他以国家观念强烈、积极拥护中央政府而名重一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学领域的客观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两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思潮——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借机横空出世,它们在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上,突破传统新闻学的陈规,给当时沉闷的新闻业注入了两股新鲜、异质的血液,在美国乃至西方各国引起震荡。所谓新新闻主义,“是深度报道的另一种深化,一种另类的行动。由于它横跨小说与纪实新闻两大领域,所以它又被称为‘非虚构文学’。”①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应该说,它们诞生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但这两种新闻报道思潮却表现出迥异的特色,经历…  相似文献   

6.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7.
老子“贵柔”的处世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家学说创始人。他的思想丰富而深邃,并且具有明显的阴性特征,即尚刚观念,或者说雌守观念。其中,“贵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往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从“贵柔”守雌的立场出发,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用于作战思想,而《道德经》一书存中国历史上,也被不少人视为兵书。  相似文献   

8.
鲍格丹诺夫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抛弃了,后来他被人收养,并有了鲍格丹诺夫这个名字,意思是“上帝赐予的”。  相似文献   

9.
《海南档案》2006,(1):40-40
屈原之所以被楚怀王所疏,是由于他“属贞臣而回娭”的改革思想与楚怀王的权力意志间存在着真实的矛盾。“属贞臣而回娭”表达着屈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思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思想体现出的是对王权的制约与王权的不可制约性之间必须产生矛盾。这一政治设计很容易被人疑为有架空王权之谋。上官大夫的谗言正是对这一矛盾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李承干之谜     
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他是一个极具声望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是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并被公认为“兵工国宝”,甚至在一些文章中被冠以“红色兵工实业家”之名;即使在两蒋时期的台湾,“官方”文件对他也是褒扬有加.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甚至是敌对双方对某一个人的评价却是出奇地一致,这种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位身上有着不少谜的人,就是李承干——中国现代兵工史上一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12.
“伪科学”(pseudo-science)一词,通常被用来指那些与现代科学理论无法相容、同时又自称是“科学”的学说。本来这只是一个中性词,无褒贬之意。类似的,还可以找到不少冠以pseudo前缀的词,如“拟古主义”(pseudo-classicism),“笔名”(pseu-donym)等。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这是新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句表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权力”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笔看来,要成为一面好的“防火墙”.一个好的“减压阀”,媒体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2,(23):44-44
这是一个关于马的故事,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它同时又不仅仅是关于一匹马的故事。这匹名叫乔伊的额前有白色花纹的马在他第一任主人阿尔伯特的照料下长大,他似乎一开始就不像其他马一样容易被驯服,总是像个懵懂淘气的小孩儿一样精力充沛,但是无疑他很有灵性。阿尔伯特是个非常坚强勇敢的男孩儿,拥有着绝不轻易放弃的顽强毅力,在他的坚持努力下,乔伊学会了听辨他的哨声,之后还帮助他开垦了布满石块的一大片荒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龙强 《东南传播》2014,(1):20-23
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行为和权势人物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常常作为“道德高地”,在与强势群体的二元矛盾中处于“天然正确”的一方,或作为“被揭黑者”,变成舆论监督对象、又或是作为“被消费者”,在监督强势的报道中充当“卖点”角色.因而在这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守专业主义和客观精神,将弱势群体“去天然正义化”;坚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角色;坚守新闻工作的人文情怀,强化弱势群体的受保护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7.
孙婧 《新闻界》2022,(12):75-90
本文对“媒介化”研究的基本共识——媒介的“去本质化”进行探讨,并以此为起点,对三种研究视角的分野——制度主义视角、社会建构视角、技术/物质视角进行梳理与分析。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媒介是什么”的不同解答。制度主义视角下,媒介被视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制度,媒介化即媒介制度性地“他律”着其他社会机构或系统的过程;社会建构视角下,媒介是一种能够改变交流模式的情境,媒介化即人类通过媒介嵌入日常生活世界与建构现实的过程;在技术/物质视角下,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介化可以被视为一场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媒介技术及相关技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实践与空间都变成要在物理/物质层面去适应媒介的存在。本文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化研究可遵循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围绕三种视角的交叉融合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媒介化的研究困境与学术启发进行辩证性的考察,以期寻找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积极回应传播学中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人类主义”是我们唯一正义的观念,但“人类主义”演化为人类中心主义,这也造成当代的各种环境危机和伦理危机。一个时代的来临,必以前一个时代的消逝为表征。在后人类兴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远离这一“人类主义”,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对待人类自身的变化,既在观念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又平静对待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这一新时代已经加速来临,我们必然要面对它,借助技术,提升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9.
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具有既清晰又模糊地感觉外界观念的能力。这些观念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处于“我”以外。在这个意义上李普曼(Lippmann,W)说:“其他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等都是他们的舆论。”(李普曼,1989:19)“清晰”是指这种感觉的确定性;“模糊”是对这些观念的数量、内容的把握,依据的是个人的估量,一种大体上的感觉。也许他本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表达时必须考虑  相似文献   

20.
“传播哲学”是一个方兴未艾且内涵与外延尚未完全明晰的领域,它应和“传播的哲学”作出区分。彼得斯可被视为传播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哲学史”与“哲学”两条进路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将传播学从认识论的理解推进至本体论乃至存在论的沉思。但彼得斯的哲学体系矛盾地介于本体论与存在论之间,因此表现出观念层级上“未及‘泉’”、主体意识上“难忘‘我’”以及言说方式上“执‘云’亡‘月’”的三大弊陷。沿着彼得斯开拓出的路向,传播哲学应走向彻底的“传播存在论”,传播观念“存在-形上存在者-形下存在者”的三个层级也由是得以昭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