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注意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把语文教学作为“体认”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便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因而重新认识和讨论语文教学与文化已不可延缓。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和文化渗透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课标文化”已被重新写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渗透对教师的要求。3、语文教学中承载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在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质。4、语文课标的“文化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语文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章可循地落实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文章总结出几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并以相应教学案例分析了传承优秀文化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的古诗文教学中更容易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提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一、新课标与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提出(一)理论意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梳理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民族文化。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童县城 《学语文》2024,(1):18-21
<正>【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语文教学应践行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变为“学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思考质疑、巩固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积淀,是一种濡染,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触摸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经过众多磨炼因而变得更加的光彩夺目。作为当代高中教育学生的引领者,有义务承担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而中华文化在高中教育的直观体现就是语文教学,语文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学习语文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而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秘密就是融会贯通,创新融合发展才造就了当今的文化大繁荣。  相似文献   

13.
贺芳群 《学周刊C版》2010,(5):142-142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初中教学中,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更是明确要求7至9年级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要求“背诵80篇(段)”。  相似文献   

14.
谭春桃 《师道》2013,(1):34-3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畅游.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新课标反映了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提出了背诵优秀古诗文的要求,并列出了相当篇目。与此相适应,各地的语文试卷中均出现了古诗文默写,且分值不低。这就要求仍然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古诗文的背诵。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石,是小学生接触基础文化的第一课。小学语文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小学生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及写作技能,甚至关系到其一生的成长。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现阶段,很多家长都重视对孩子外语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最为重要的中华文化的传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中华文化中的古代诗词、春联、成语及其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弥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不足,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为充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1203名大学生和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的结果证实,语文学习水平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语文课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建设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语文课程体系;二是制定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启动大学语文教材统编工作,实现大学语文“一纲一本”,使大学语文在文化传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培基固本”的作用;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核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四是提高语文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历史和文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不谋而合,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9.
刘光莲 《考试周刊》2022,(52):52-56
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是培养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自信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也是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使学生能够从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相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且能在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文章研究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而从创设文化情境、组织阅读鉴赏、开展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等方面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之根,而语言又是文化之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标语)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有些老师认为,跟小学生讲文化,讲中国文化,讲中国古典文化有些不切实际。但著名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始终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并积极践行,为语文教改树立了一面立场鲜明的文化旗帜。下面试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文体解读和个人文化素养等不同层面对此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