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刘勰的"隐秀"观审视翻译中文学意象的传递,以期保持文学翻译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成功实现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隐秀"观指出意象有"隐"与"秀",两者统一于文学意象之中。不同的意象对应不同的表述方式,译者如果在把握原意象的艺术特征基础上,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文学意象翻译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艾青创作的大量意象诗中 ,象征意象可分为比喻性象征意象和引申性象征意象。其中 ,比喻性象征意象又分为公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和私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 ;引申性象征意象具有自比性、暗示性与富有哲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艾青是Q象征意象自觉的追求,他创作了大量的意象诗。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可以发现艾青诗歌的象征意象分为比喻性象征意象和引申性象征意象。其中,比喻性象征意象又有公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和私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引申性象征意象则具有自比性、暗示性与哲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但诗词的格律、比喻、文化意象等独有的表现手法使得译诗成为一门艰难的艺术.本文在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从形式、意象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求翻译之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但诗词的格律、比喻、文化意象等独有的表现手法使得译诗成为一门艰难的艺术。本文在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从形式、意象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求翻译之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习用性比喻及其翻译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关联理论翻译观,然后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习用性比喻翻译中的关联取向。  相似文献   

7.
刘欢 《文教资料》2008,(8):67-69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中我们要重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译文应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表现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文化含义的不对应上.因此,分析、了解文化意象,使文化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理解是译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即审美性,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意象的概念,并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比较了<浮生六记>三译本对意象的处理方法,分析归纳了文学翻译中意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10.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蒋钱英 《华章》2007,(10):174-174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所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法.在舒婷的诗歌中是一大特色.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比喻在其诗歌中三个方面的特征:新颖的意象通过奇特的比喻见出;诗意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铺排的比喻见出;喻体意象的情拟性和浮动性.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为舒婷诗歌的解读提供另外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笔者着重从理解与思维差异、比喻和习惯表达、词义联想与意象、宗教信仰与典故四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言的意象性出发,探讨意象在中、英、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由哲学、语言学角度入手,分析其在中、英文化中的普遍性,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英汉习用性比喻中的喻体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策略。对英汉习用性比喻中原喻体的处理是翻译的关键,译者必须对原喻体的留舍转换 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5.
钱展 《考试周刊》2011,(28):41-42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译著时.对于如何处理原著中的比喻表达十分留意。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语言表达、语法、词汇等的不同,以及文化、历史认同、经验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翻译比喻表达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对文学翻译中比喻内容的处理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得到了高度评价。因此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可以说,比喻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需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从而将直译和意译统一起来。他指出.好的译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此方法在英德、英法等翻译中的可行性已得到充分证明,而在中日之间比喻翻译的可行性却未得到证明。本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对中日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对毛泽东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毛泽东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通过对毛泽东诗歌翻译不同版本的总结和归纳,提出针对不同文化意象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把文化意象归类为专有名词意象、地名意象、历史特色意象以及典故意象,分析不同种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技巧,建议在翻译文化意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文化意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东旭 《文教资料》2005,(27):65-67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34):14-15
本文以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乱世佳人》为例,探讨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性语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陈良廷的《乱世佳人》汉译本中比喻性语言的汉译实例,详细评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注释法等,再现原文效果,达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