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提升亲和力成为中国思政教育话语发展的重要探索内容,在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之理”理念赋予了新的实践维度。“中国之理”与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之间存在的深层耦合关系,以“中国之理”引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以中国本土故事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情感共鸣、以中国精神启发思政教育的精神力量、以中国特色带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以更为符合中国价值意蕴的实践维度进行新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文明形态。基于生态文明要求,中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体制变革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内涵,根植生态文明观,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我国各大院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又是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同时,生态文明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全新要求。这就意味着思政教育不可简单沿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而应将生态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与价值意识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践是创造价值的教育过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重新审视疫情时代我国思政领域的新情况,深刻领悟新发展理念,坚定政治方向,提升信息素养,拓展思政视域,优化配置教育新资源,挖掘思政教育内涵,以生为本,展思政教育触角,努力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育人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把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性作为正确处理思政课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间效益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更加关注和突出教学的价值性,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时间效益最大化提供思想前提;以思政课课堂为主阵地,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杠杆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以闲暇时间为延伸,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课”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实践”,用好“大思政课”理论,关键在于将“实践”的观点从教授内容、活动场域、教学主体等方面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致的“注重人本、多元协同”根本理念与“融入社会、团结互助”的价值追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为志愿服务提供精神引领,志愿服务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认知社会的媒介和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志愿服务的理想信念,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AI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形态,使师生关系民主化、人机关系交互化、教学形态智能化。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面临重塑。在AI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素养提升的重点是培训教师掌握赋能教育的智能技术,难点是创新人机协同建构“智能+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以知识重构坚定价值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迎接“智能+思政课”的挑战,以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孙威 《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25-126
主流价值认同是当代社会稳定繁荣的坚固基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稳压器。在大学生中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认同关系中国未来的稳定与发展。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改革转型过程中,在自身成长的阶段性中,大学生面临着主流价值认同的形成困境,主要表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面上。为引导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构建,高校可以借助思政课社会实践教育和专业课社会实践教育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8.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的幸福促进、价值实现、人际和谐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学科。积极心理学能够被应用到幸福教育、优势美德培养、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积极心理资源开发、人生意义教育五个方面。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进,能够促进思政教育自身发展,为解决思政教育热点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与心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个侧面,分别从教育实践视角阐释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自我—社会"哲学模态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互为内因和外因,使思政教育实践在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德育价值性与心育知识性相统一、德育统一性与心育多样性相统一、德育主导性与心育主体性相统一,既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八个相统一"的根本遵循,也是对德育与心育历史演变的概括与延续。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新表达,体现着时代的新要求。中小学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我们结合本校实践,认为要加强党建引领、推动模式创新、进行观念渗透、拓展教育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使命,不断打造各类课程的思政底色,推动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13.
倪清 《科教导刊》2023,(5):40-42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中国千年的农耕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为思政教育提供情感激励;传承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思政教育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思政教育拓展知识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等价值意蕴。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教育主体崇高性和情感联结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存在一致性。课程资源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是农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博物思政是旨在运用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形态。新时代深入开展博物思政,应不断深化对博物思政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实践理路的认识与理解。在内涵要义上,应根据“博物”与“博物学”的原初意蕴,厘清博物思政作为“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料”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问”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意涵。在价值意蕴上,应以博物馆之“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博物资源之“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博物学之“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实践理路上,应坚持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资源运用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学科发展与文明交融相得益彰,以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八次中学思政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中学思政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大跃进"到"文革"时期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凸显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品质的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不同时期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当时社会形势与发展所决定,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必定对时代要求予以回应.中学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要顺应时代,也应超越时代;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也应着眼培育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发展。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以北京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劳动实践为依托,分析大学生面对劳动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通过理论、实践和数据分析,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现状问题,从制度、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劳动教育多点性和连续性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价值感,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新媒体凭借其便捷性、传播性、融合性及交互性等优势,无缝式、多维度、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致使思政教育内涵体系产生巨大变化,形成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全新形态。这不但打破了以往思政教育以授课教师为主导、以单向灌输为核心的教育范式,而且转变了以往重视理论输入而忽略实践应用的惯性教育思维,切实转向以教育内容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快速顺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全新形态,全面增强思政教育工作效果,探索思政教育全新技术路线,已然成为现今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能型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追求。课程思政本质上是间接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价值引导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根本制约。所以以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到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为摆脱思政教育困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价值。1.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关于…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学校,需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作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形态及社会建设理念,加强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求,从思政教育管理原则入手,探究管理方法,以期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与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