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打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沉浸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堂,围绕“一课一品”、打造“三大课堂”、构建“五位一体”,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凸显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校社协同构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链条”。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在于以行动回归教育原点,促进人的生存与完善;强化教育的情境性,拓展和丰富教育空间;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体思想认知偏差化、资源实践活动薄弱化、组织保障机制滞后化、主体胜任能力欠佳化的现实困境,形成确立目标一致理念机制、搭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和完善主体胜任力机制的参考路径,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3.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工作者面临新形势,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家—校—社”育人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家—校—社”协调育人方式将逐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全面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更好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出现育人主体观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交叠影响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立足于全面育人理念,透析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价值,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家校社”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互动理论模型。基于此,提出了融通参与主体育人观念,创新协同育人文化,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优化沟通渠道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郭凯  韩雪 《辽宁教育》2023,(17):24-26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沈阳市朝阳一校沈北分校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总结出特色家校社育人模式,即“四六三”工作模式。“四”指的是四项坚持,即坚持理念引领、坚持标准先行、坚持榜样示范、坚持“五个一”工作有序推进。“六”指的是六项落实,即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落实法律要求、落实家委会常态工作、落实家长学校课程、落实活力教师培训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指的是校社联动、校际携手、校企结合。三结合,点线面共同打造家校社协同生态圈。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赋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的价值、意义、内涵,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的且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文章探索了家庭教育促进提质增效、学校育人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促进“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全员育人是新时代县域中职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县域中职学校要牢牢把握主体联动这一关键环节,构建以家庭为基础支撑、以学校为核心主导、以社会为重要阵地、以企业为依托保障的“四位一体”主体联动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突破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多元育人主体有效联合行动的现实路径,增强全员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育人是当前立德树人重要的时代课题。深入探索回答这一课题,有助于赓续红色血脉,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要突出重点,着重将红色资源展陈的历史成就、呈现的英雄形象、蕴含的建党精神、绘就的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在重点融入中深化“大思政课”育人。新时代,要加强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深化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打造红色资源的精品展陈,拓展红色资源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红色资源的育人实效,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时代新人茁壮成长,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11.
吴永德 《青海教育》2021,(1):40-40,42
构建美好教育生态,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集合校内校外优质育人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相互共融、同生共长、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文化多元共融、师生齐生共长的育人有机体.职业学校致力于家校社三方合力育人,构建美好教育生态,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2.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3.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4.
罗敏  梅虹 《四川教育》2022,(10):8-9+12
“双减”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环环相扣、合力共育、协调发力。本文立足“双减”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提出了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补齐家庭教育“新短板”、构建家社协同“生态圈”的行动路径,旨在为“双减”的落地落实提供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15.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重要的教育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多源流理论常用于透视政策制定的过程,对政策何以出台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以此分析发现:问题源流立足于育人的困境如何破解,政策源流汇聚了多方共议的最终结果,党的执政理念转变与公众对教育的追求与期望则形成了持续催化与渗透的政治源流,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教育减负政策的持续推进、政策共同体的积极倡导以及借鉴国外成熟的协同育人经验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三大源流实现汇合,合力促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的出台。未来应充分凝聚三大源流的力量,持续完善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善用“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遵循。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中面临“树立大目标、拓宽大视野和涵养大情怀”的全新要求。针对当前思政课实践资源利用不足、教学师资能力不强、机制建设不力的现实困境,应从三个方面来系统构建,即整合多元实践资源、推动各方教学主体协同发力、完善长效机制建设,以此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取得新实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在“双减”的背景下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途径,以求达到减负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家校社协同共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家庭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树立优良家风、增进家长协同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建立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建立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国家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监管教育机构、协同调动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
朱燕芬 《人民教育》2022,(19):50-52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协同育人新生态,已成为十分迫切的时代新命题。“汇爱”家校社创意社群育人行动从“家风传承、心理健康、日常劳动、安全防护、科技创新、社区实践”方面建设六大社群生活,汇聚“爱”,懂得“爱”,创造“爱”,展现学生活泼泼的样态和明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