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杰·夏蒂埃的阅读研究对接受美学理论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夏蒂埃对于阅读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积极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出于阅读史研究的主体性的要求,夏蒂埃更加强调文本物质形式以及读者的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可以说,夏蒂埃对阅读的研究是对接受美学的扬弃,是将接受美学借用于书籍史研究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德国当代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达尔豪斯过于活跃的思维看似违背了严谨德奥音乐学传统,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行文风格;同时在那片具有深厚哲学思辨气息的土壤中所继承下来的优秀的学者素质,又使得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德国学者所特有的多维且深刻的思辨体系去观照音乐现象.《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以独到的视角和尖锐的笔触,阐述了18世纪以来音乐美学思辨中一些关键性的疑难课题,可被看作一部音乐美学问题的历史批判与诠释著作.文章将从"浓缩与深刻"发散与开放"多维与个性"三个层面对达尔豪斯的代表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进行解读与评判.  相似文献   

4.
再论读者与文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人权的高度,集中探讨读者对于文本拥有的四种权利,即读者对文本拥有自己的阅读权、解释权、再造权和批判权,指出读者的这些权利实际上决定着文本的“生死存亡”,因而可以说,读者掌握着文本的“生杀大权”。图书馆人必须在行动上遵循“读者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晏婴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其从政生涯中虽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但他所主张的音乐美学观念不仅反映了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的社会功用,使其成为辅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就大众文化霸权结构中接受主体的能动实践的研究而言,影响最大的要算费斯克。在费斯克看来,大众文化在金融经济系统的流通是操纵的、控制的,而它在文化经济系统中的流通则是反抗的、抵制的。大众文化是“生产者式文本”,它既具有易读性,又具有开放性。“生产者文本”概念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费斯克的研究同样引来了激烈的批判,费斯克过高地估计了大众文化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大众的能动性。他对大众文化的类型化进行了不合时宜的褒扬。对大众阅读快感的强调所显示出的乐观研究态度,削弱了费斯克理论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丁欣欣 《兰台世界》2014,(3):135-136
晏婴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其从政生涯中虽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但他所主张的音乐美学观念不仅反映了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的社会功用,使其成为辅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文化:从帝国到后殖民《文化与帝国主义》的主旨,一直是文化。萨义德说他无意提出"关于文化和帝国主义的完整理论"。但他希望二者关系"能从文本交织中显露出来,进而得到阐释批评"。可惜欧美学者多已变成文化牧师:他们"毫不在意小说中的殖民扩张,反而坚信自己在做重要的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在文本阅读活动中,“视野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的交融:阅读理解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慨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对这种“观野融合”的阅读原理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文本意义的理解观——即“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二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观——即“我们总是以不问的方式在理解”;三是文本意义的批判观——即“提问就是暴露和开放”?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新闻的语言特性及其语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批判语言学的观点看,“政治性”媒介文本被书写的过程,就是一连串的语言选择过程.这些选择过程可能包括:何者被包含在内而何者被拒斥在外?何者是明示而何者是暗示?何者是中心而何者是背景?哪些项目被挑选等。本文举例分析媒体政治新闻报道语言的5个方面语用策略,以便我们更好地解读政治新闻的深层结构和内隐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都市摄影主要以深刻与尖锐的都市文化批判"单面相特性"行世,真实的"AND"构成,遭遇人类偏好的挤压,呈现出扁平的面貌。在新的知识框架的引领下,借助于萨义德的"对位法阅读"主张,人类可以部分地规避偏狭与局促,恢复都市摄影的恢弘气象,重新发现摄影的营销价值,以及通过都市摄影获得城市形象建构的诸多可能性。在工具解放的同时,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乐改进的先驱者,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成功地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技巧及表现手法,为繁荣及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及价值,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  相似文献   

13.
王红 《现代视听》2013,(6):40-42
从审美角度考察,音乐真人秀节目能够激发观众自由情感,使其产生了教化人心、净化灵魂、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情感。从文本自身进行审视,文本中节目元素所体现的直观真实和客观真实,成为构建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必要条件和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全力 《大观周刊》2012,(52):302-303
本文从阅读对象(文本)和阅读主体活动方式的交互融通的教学过程实践方面,论述了对文本语言的“解构”和“重构”具体做法,并阐明了其时学生阅读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语言学研究著名于世的乔姆斯基不但致力于挖掘语言的“转换生成语法”,而且也热心于探讨美国媒介政治的“转换生成语法”.他以大量的政治事件与媒介文本的分析揭示了媒介宣传下美国自由从自适的权利到律他权力的转换,从而揭露批判了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也让我们认识到美国“有自由没机会”的媒介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所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启发我们,作为学术期刊的第一读者,编辑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他的阅读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到稿件的未来走向,以及对稿件作者的价值评判.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看,编辑的定位,应是稿件批评者与欣赏者的合理结合.批评者的眼光可以使稿件不失创造性;欣赏者的心态可使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稿件也不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阅读空间连接着全民阅读的宏观战略与个人阅读行为的微观实践,亟待创新发展。文章以成都10个代表性城市阅读空间为例,从高频词分析、情感倾向等方面对公众评论进行文本挖掘,结合现场调研,基于场景理论,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维度探究阅读空间的场景构建,拓展场景理论的本土化实证研究,为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近十年来CNKI中图书情报界有关“阅读”的期刊论文为样本,利用SATI、Excel和Ucinet软件对样本的外部特征和文本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共词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从外部特征看,样本呈逐年递增趋势;样本主要来自图书馆学类期刊,情报学期刊较少;高校图书情报系、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是阅读研究的主要机构,核心作者也都来源于这些机构.从文本内容来看,数字阅读和阅读推广是当前阅读研究的热点,阅读心理、阅读行为、阅读服务等阅读基础研究不足,青少年阅读和经典阅读研究有所加强,但还不够成熟.图4.表9.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9):81-89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研究方法,分析2011-2016年网络热词在《侨报》中的文本实践,从词频分析、词对共现、议题再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兼顾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与批判的文本分析。研究表明,《侨报》基于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在报道文本嵌入中国网络热词,其新闻话语生产满足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寄托,强调中国的"国家意识",关怀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所聚焦的报道议题能及时跟进中国重大事件,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海外传播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