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昕  周源 《青年记者》2023,(23):84-87
社交媒体的流行与网络数字图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在文本生成、面部交互、语音模拟和身体操控方面有着强大功能。然而,深度伪造技术也隐囿着个人权益侵犯、社会生态污染和国家安全威胁等传播风险。在推动深度伪造技术向善的命题中,需要个人、平台、社会与国家等多主体展开不同层次的价值引导实践,通过多方协同参与治理,努力破解“技术利维坦”难题。  相似文献   

2.
吴静 《传媒》2023,(3):51-54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合成媒体技术,“深度伪造”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势如破竹。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传媒业界一线的实践梳理,可以发现该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助力影视业超越时空限制,拓宽无限想象,助推新闻业增效内容生产,激发报道创新,激活广告业匠心创意,升级用户体验。但其滥用也带来诸多异化风险,导致新闻真实的消解、传播秩序的失范和舆论引导的失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始终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治理体系以规避技术异化带来的重大风险,推进“深度伪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合法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成对抗网络伪造的假新闻与视频,正在操纵美国及多国媒体,成为人类的公害.深度伪造引起人们对假信息的担忧,对好战分子可能利用假视频引发世界大战或核战争充满恐惧.AI技术的魔兽一旦被放出笼子,对媒体的威胁已难以遏制,大量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已被无情地劫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逻辑与技术逻辑之间博弈的加深,深度伪造作为一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新兴内容生产工具,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及新闻理念产生着深远影响.研究认为,深度伪造内容产品具有"拼接真实"迭代升级趋势,本文在便捷操作和快速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深度伪造技术对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传播的复杂影响,尝试在视频技术、传播过程和专业防...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1):64-74
"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的法律风险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学习和信息伪造双层次技术结合导致违法信息的算法传播。基于282份网络违法信息传播的裁判文书反映的结果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可知司法实践中已普遍将传播数量作为入罪标准。随着算法推荐、算法歧视、网络爬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入罪存在诸多司法适用困境。具体而言:单纯"深度伪造"违法信息传播数量并不具有刑法法益侵害性;"深度伪造"传播数量易达至入罪标准,降低入罪门槛;现有技术无法剔除异常传播的数量,计量认定过于宽泛化。为解决"深度伪造"违法信息事实认定方面的司法困扰,本文在规范体系下提出算法传播入罪风险的破解路径。主要包括:"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行为应具有刑法法益侵害的现实性;"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数量关联结果与现实危害后果应具有等价性;"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计量事实的认定应符合相对确凿性,适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多 《青年记者》2023,(23):41-45
深度伪造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合成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基于对深度伪造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因以及对新闻业真实性影响的全面考察,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深度伪造的治理路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媒体”深度伪造内容的创作和发布的管理、增强人机协同下的事实核查机制、促进网民的事实核查参与,以及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本文旨在警醒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异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为化解和应对技术风险与挑战、引导技术向善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秋芳 《传媒》2023,(16):74-77
“深度伪造”音视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一种新型信息篡改与置换技术,是对视频、音频和其他内容进行数字化创作或修改的结果。“深度伪造”音视频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的涟漪效应迅速传播,导致法律风险逐渐增多。鉴于此,司法实践中应对深度伪造音视频肖像权侵权标准区别对待;明确制作者传播者的标识义务;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追究音视频平台民事责任;政府采取多元化的事前事中监管措施,尽可能减少“深度伪造”音视频传播的负面效应,进而寻求技术革新与风险调控之间的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带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巨大影响,自2022年年底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高效强大的模仿创作能力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参与深度的认识。文章旨在分析AI绘图技术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梳理AI绘图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特征,从“虚拟在场”和“深度伪造”两个不同视角考察AI绘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并从技术革命、媒介伦理、传媒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问题。【结果】根据AI绘图技术的逻辑特点,提出AI绘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GC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治理手段规范AIGC技术的开发使用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灾难报道的增多,因灾难报道引发对被采访者,受众,采访者的次生伤害也频频发生。这些次生伤害产生的背后有着媒介技术发展,新闻事件选择把关过程的导向性偏差,传播者脱离现实的受众想象等多方面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仅关心媒体报道的内容,也关注媒体报道的现实影响。因此,一些因新闻报道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媒体的报道失误,导致报道客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从新闻伦理角度出发,论述新闻伤害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减少新闻伤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关注的新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需要就一些值得深入发掘的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地分析,解读这些事件的典型意义何在,启示人们思考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适合解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帮助读者解疑释惑。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诸多矛盾错综交织的加速转型期,如当今的中国,需要深度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鲁茂亮 《视听界》2011,(2):109-109
当下,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社会新闻越来越同质化,如何使社会新闻不再琐碎,不再是马路新闻当家,而是好看又有用?做深度报道是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开始步入数字社会,数字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行业更是如此。技术要素嵌入到广告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成为广告重新构造、高效运作的核心驱动力和主体性因素。但由于技术所固有的两面性,在推动广告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算法歧视、隐私侵犯、过度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数字社会对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告向善成为广告行业向着更加美好的行业愿景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广告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佳佳 《新闻传播》2023,(15):103-105
本文旨在研究记者采访中的深度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深度报道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在提供全面客观信息、促进舆论引导、增强社会监督力量和培养公众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时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浩  金鑫 《新闻传播》2007,(6):63-63
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社会新闻,如灾难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纠葛、官司纠纷、奇异现象、生活变化等,采访并报道这类新闻,让市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是社会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所谓社会新闻深度报道,就是在反映客观事件的时候,不仅仅是采取感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采取思维的形式,透过现象说本质是此类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高钢 《新闻传播》2012,(8):7-9,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整个中国在谋求国家富强、民主的现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巨大创造潜能的同时,也显现出各种各样的缺陷、弊端,在这样一个充满奇迹同时也遍布冲突的历史进程中,民众对整个社会呈现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20.
“深度伪造”概念及起源“深度伪造”一词由英文单词“deepfake”翻译而来,该词起源于2017年12月,一个匿名用户在Reddit上自称“deepfake”,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将色情内容中的演员用斯嘉丽·约翰逊、盖尔·加朵等名人进行了替换。随后在其他网络平台上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模仿者,目前有数以万计的deepfake视频在网络世界流传。“深度伪造”是一种人工合成逼真图像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