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杯美女     
世界杯期间一看各报纸的体育版,发现女人终于撑起了小半边天,开始从足球弃妇的误解中站起来,对着绿茵场上的男人指手画脚。什么“红粉球事”“美女评球”,还一定配上美女玉照。有个编辑私下对我说,他请了几个资深女球迷写稿,可老板嫌人家形象一般,说要么换人写,要么换别人的照片。于是每当我再看这类栏目时,总感觉自己能够一览无遗地看穿了报社的用心:评球事小,悦目事大。  相似文献   

2.
疯狂比版症     
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了一股比版风,而且越刮越烈。所谓比版,就是看谁出的版数多。于是,你出50版,我出100版;你出100版,我出200版。新千年之际,南方某报发行200版特刊多达4亿张,据说可绕地球几圈,在中国报业史上创下了一天报纸出版数最多、一天报纸刊登字数最多、一天报纸刊登图片最多等几项记录。中国人一向以大为美,又有许多人喜欢以大自居,比如大手笔、大思路、大改革云云,似乎什么事情一旦沾上“大”,就不同凡响。这  相似文献   

3.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4.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寒冬腊月中,我从北京坐火车到济南,正式办理妻子从山东大学调往南京大学的组织手续,于是有山大长辈史若平先生携其社出版的《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一册相赠,那番“毋相忘”的潜台词,我是当时就读懂了的,并让我深深感动于他对山大那番忠诚情愫。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6,(2)
一枝一叶总关情杨玉坤如果把《陕西日报》的正刊即一、二版比作红花的话,那么,位于三版的“秦岭”副刊就是一片绿叶了。“红花还需线叶扶”,我不知道这能不能说明正刊与副刊的辩证关采?“花是美丽的,但我要做叶的事业。”记得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6.
罗舒 《新闻窗》2005,(3):21-22
在贵州日报总编室负责编辑二版的稿件,人手紧张时,还帮着看一版的稿件,一张党报究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用稿标准,这个问题便自然成为我常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读报的甜头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日工作真够忙的。但是不管怎么忙,我总要抽出时间阅读报纸,养成了天天读报的好习惯。我除认真阅读单位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外,还自费订阅了《北京日报郊区版》、《首都经济信息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农垦》等。我认为读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通过读报可以了解中央有关精神,及时捕捉到不同时期的报道工作重心。去年9月初,《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要制止中小学生的流失”的报道。看到这篇报道后,我意识到抓教育,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宣传工作的重点,于是我很快采写了《前后苇沟村50余户农民出资为子女聘请  相似文献   

8.
今天,妈妈带我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到了老家,我在我家的屋檐底下发现了一个鸟窝。于是,我便踩着木梯上去看了看,里面有三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可爱极了。它们的妈妈好像去给它们找吃的了,还没回来。于是我拿来一些小米,用吃冰糕留下的小勺,放上一些小米喂它们。一会儿,它们吃饱了,叽叽喳喳叫得更欢了,好像在感谢我喂它们似的。我抬头向远处望去,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过来,好像是它们的妈妈,我赶紧下来藏起来。看着它们母子团聚的样子,我高兴地笑了。临走的时候,我想捉一只小鸟带回城里,爷爷笑着说:“小鸟是属于它们妈…  相似文献   

9.
去年间月16日,军报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子──通讯《廉为媒》。现在想起来,那篇稿子之所以能见报,是沾了集思广益的光。那一段时间,各个报刊都侧重于反腐倡廉的宣传。我听说油料助理员邱吉树结婚时,曾当着众人讲了促成他们婚姻的一段倡廉故事。我采访回来后,在选用写作体裁上拿不定主意,科甲的几名同志建议我写成一篇通讯。成稿后,他们又提出了缺少个性语言、结尾平淡无力等毛病。于是我第二次采写。稿子发出后,很快在军报二版刊出。这篇稿子的成功,使我对搞报道有了新的认识:采写到一个好素材后,首先要听听众人的看法,稿子不能…  相似文献   

10.
不少记者或通讯员写消息可以称得上轻车熟路了,但正是这种状态使得对稿件的修改被忽视,一种宣传性的模式,一味写下去,于是写作水平难见长进,总是平平。如果认真检查一下已经发表的消息,多数大有进一步推敲、修改的余地,真正称得上规范或有特色的新闻是不多的。鉴于此,我随手将一份请我评阅的报纸,从头版找一条最小篇幅的消息,拿来改改试试。看来,对已发表的消息,认真推敲起来,问题还真不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2.
4月份在单位值夜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17日凌晨1点多,新华社突然来快讯称美国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22人死亡、21人受伤。当时一版已经签付,于是要闻中心的同事一边监控各大门户网站,一边收集其他权威渠道的更为详细的信息,十几分钟后,这条被冠以“本报今晨快讯”栏头的突发新闻被换上头版头条;二是4月24日夜22时许,新华社发送快讯称:中原油田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亚工地遭200余武装分子袭击,我同胞9人身亡7人被绑架。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新华社又陆续来了些补充信息。我的同事利用临时调整出的版面迅速编排发版,一直忙活到次日的凌晨两点。  相似文献   

13.
收到一份样报,却发现与拙文刊于同一版的一文,其实还是拙文,只是作者换了别人的名字。从那名字看,抄袭者似是位女性。那天下午正好几位文友见面,我谈到了这件事,想不到一位文友告我说,他正在读的一本谈学人之丑陋的书,一边指责别人剽窃、抄袭,一边就抄了我谈读书的一篇。由此话题,我又谈到某研究员如何剽窃甚至全然复述他人观点的事。有位文友说:嗨,这还算好点儿的。于是就向我讲了他们学校研究生、教师甚至教授抄袭的种种劣迹。听后真令人感慨不已,感叹如今抄袭缘何竟成风气,由此自然就想到传媒披露的一起接一起的博导抄袭事…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06,(11):17-17
也许是我好管闲事的性格造就了今天奔波忙碌的记生活。为了工作。常常早出晚归。八小时之外还思量着公事,于是成了单位有名的大龄女青年;为了抢新闻,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柔弱女孩。家人的抱怨和工作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一些地方和别人聊天.别人都会戒备地看着我问:“你没有在录音吧?”甚至还有人掀开我的包检查,天哪!这样的事情碰上还真叫人头皮发麻。但是说来也怪.这些不安和尴尬一到采访现场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平时逛街,我总是习惯性地带上采访工具,好像漏过一条好新闻就像犯罪一样。  相似文献   

15.
在《对CIP主题标引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见《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3期),我曾说过,图书在版编目(CIP)主题标引大多数是标得好的,我是搞主题标引的,工作中往往用其标题,省时省力地完成好多图书的标引任务。当然,好中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作者一边做主题标引工作,一边搜集与分析研究了上千例好中还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选择一些粗标、漏标等例子发表,以引起大家标引、检索时注意。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我被一位退休老人的助人为乐,奉献余热的生动事迹所感动,便萌生出非要报道颂扬她不可的念头。于是,便拿起笔让我的激情顺着笔端流淌。写毕,投往陕西《老年报》社,不料竟在一版登出。这时,我方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通讯。打这以后,我就产生了写稿兴趣。可是,当我一认真写起稿来  相似文献   

17.
在《对CIP主题标引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见《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3期),我曾说过,图书在版编目(CIP)主题标引大多数是标得好的,我是搞主题标引的,工作中往往用其标题,省时省力地完成好多图书的标引任务。当然。好中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作者一边做主题标引工作,一边搜集与分析研究了上千例好中还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选择一些粗标、漏标等例子发表。以引起大家标引、检索时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不眠夜     
最近,我的生活稍稍有些混乱。怎么说呢,就是基本上跟睡眠无缘。前一阵子,还天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有一天,自己就把自己给说服了:又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不就是没觉吗,躺床上折腾还真不如下地折腾!于是,就这样了。除了我爹我妈半夜起来冷不丁见到我精神奕奕狼也似的目光会吓一跳之外,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产生什么了不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54-54
一只鹅站在邻居家的卡车后面,全神贯注地看着保险杠上自己的映像。间或,它整理几下羽毛,或者对自己的映像“嘎嘎”地讲几句什么。我被眼前的一幕逗乐了。几个小时后,当我注意到那只鹅还站在那儿时,就感到有点蹊跷了。于是,我好奇地向邻居请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