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学旅行应该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推行。“中国高句丽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选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在教学中有必要开展研学旅行。学校的支持、过去的实践、学生的参与、时间距离适合使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可行性。课程组试行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教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就研学旅行的完善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10年,随着国家级政策支持研学旅行,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革新,研学旅行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同时研学课程质量问题令人担忧。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生物学科高级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李莉深知研学旅行需要紧跟趋势和政策,建立标准化课程内容,让研学旅行真正实现“与知识学习同伴,和知识运用同行”。李莉接触研学旅行以来,逐渐摸索出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在“研学旅行+STEAM教育理念”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期“名校名师”走进李莉老师的“研学旅行教学设计”的思维大门,听听她对研学旅行教学设计的那些观点和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2023,(9):12-15
“研学旅行”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也是一项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本期《时评》栏目聚焦“研学旅行”这一话题,诚邀6位教育人从研学旅行的定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与活动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研学旅行学习的效果。增进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需抓住研学旅行"体验性"这一核心特征,将学生置于活动设计的中心;基于经验,帮助反思;激活体验,指导完善经验;对接生活,检验经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6.
于佼月 《中国教师》2024,(1):107-109
<正>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直接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研究学习,是要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陆游曾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中,根本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而研学旅行可成为语文教材的重要补充。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课程的本质属性入手,研学旅行绝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更不是形式上的玩一玩。教师要善于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角度入手,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认知准备。  相似文献   

8.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依托地理学科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程彰显其实践属性的主要担当。本次研学旅行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融亲子旅游与和研学旅行于一体,融假期学习与娱乐于一体,让学生在“游”学,在“玩”中成长,达到了学生“人在假期里,心在知识中游”的预期。为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探索出了良好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倪雪  刘冲 《地理教育》2024,(5):17-21
情境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开展情境性评价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以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具有实践价值。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设计以“为何评”“评什么”和“怎么评”为认识前提,以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为设计要素。由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案例分析可知,组织情境性活动、设计情境性问题、开展实时学习评价和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是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的操作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1.
吴凯  刘慧 《教育科学》2022,(5):67-7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本质上是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研学旅行应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态为旨归,着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理解和生命表达。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发挥研学旅行功效,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应“调转”站位与视角,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眼睛向内”,通过体验认识生命;帮助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出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标和观念相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培养,例如学习思维、实践应用能力、自主行为意识等,研学旅行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学习活动与自然融合,弥补课本教学“理论化”教学现状,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研学旅行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开展的研学旅行中,由于存在的影响因素致使研学旅行活动中出现潜在的危险因素,会对学生和教学成效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如何在其中完善和保障教学逐渐成为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此为例,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科技教育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开发小学生科技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从科技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目标的层次、课程学习的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理念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为当下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和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思路与范本,拓宽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场域.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中职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拓展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学校开展了“茶中问道”校本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究、总结校本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流程、实施策略,为进一步搭建校本研学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6.
信息     
《天津教育》2011,(4):18-18
开展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知”指出,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山地城市研学旅行问题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焦点。凯里市被誉为“苗岭明珠”,绿水青山禀赋良好,民族文旅资源丰富,可为中学生高质量开展山地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文章以凯里市为例,在分析其研学旅行活动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城市研学旅行活动案例设计策略,并结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香炉山研学旅行路线简案、凯里党史陈列馆红色思政研学旅行简案,同时对其评价方式与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实践学习环节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2016年11月印发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研学旅行作为解决学生实践学习薄弱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式之一,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包括高中层次在内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研学导师”是实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和直接责任人,对研学旅行课程品质提升和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回顾“研学导师”的职业缘起;厘清“研学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探讨与明确“研学导师”的职业内涵、执业能力和“导研”原则,对提升“研学导师”队伍素养,完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来,党史学习教育从党校教育逐渐与大学教育相融合,为加强党的纲领、党的历史和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青年学生系统深入持久地学习党史应成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从而在知史、悟史、鉴史中培育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和投身“四个伟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育大历史观、坚持辩证思维,进而把握党史全貌、准确认识党史、客观评价党史。高校要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又红又专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三进”长效教育模式、打造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平台、推动师生投身党史学术研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促使党史学习教育走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