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一种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SPOC将为思政课的时代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表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转换课堂教学结构形态;占领网络主阵地,打造价值观教育新武器;构建双教学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综合立体性考核,实现综合素质科学评估。这些创新或将在未来开启思政课的教学变革,解决思政课教学如何与时代、与科技紧密接轨的问题,为国家意识形态长久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快速、便捷且低门槛的网络信息媒介为社会大众营造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意见表达空间,但也带来了以网络舆情事件为代表的负面效应。考察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网络参与者群体性价值取向偏差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导致相关事件朝着非理性的方向演进,存在引发次生舆情的潜在风险。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多发性价值取向偏差主要以庸俗化言论表达、偏激化立场倾向和过度化责任追究为现实表现。从浅层诱因来看,媒介无序性、利益操纵性、个体价值判断能力不足以及网络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网络参与者的价值判断与立场选择;从深层诱因来看,多发性价值取向偏差是网络参与者社会意识的不完全呈现,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潜在表达。因此,循着网络舆情事件多发性价值取向偏差生成的底层逻辑,可以通过及时应对网络参与者的消极情绪、科学分析网络参与者的潜在表达、精准防控舆情事件的风险走向以及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素养教育等方式,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与科学治理,达到高效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介,以其崭新的传播方式,丰富、多元的传播内容在青年大学生中得到广泛使用,并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敢于正视微博带来的挑战,牢牢把握微博带来的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契机,努力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上探索创新,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的发展,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良好机遇的同时,也提出诸多的挑战。高校应在充分迎接教育挑战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通过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大学生良好价值塑造、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创新与有效构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等对策,增强高校在新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使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充分满足我国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及审美情趣。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和人士一直在探索思政课的教学与改革,虽然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但现在大学  相似文献   

6.
考察近几年国内教育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典型事例,并结合C省2022年教育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现象的分析,认为:由于教育招生考试关系着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公众对教育招生考试的关注点往往伴随网络舆情的风险;认识教育招生考试网络舆情风险,就需要抓住舆论主要场域、考试项目利害性、考务组织全过程、招考政策新规等几个重要关联点,以及对教育招生考试舆情高敏感性给予足够重视。提出以思想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抓手,进行舆情治理思维创新、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优化、舆情风险防控能力和政策前瞻性宣传解读能力提升,以及舆情工作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教育招生考试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大格局,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海量网络信息与不确定的信息源交互作用,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多发,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回应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因此,以新冠疫情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为主题,将思政元素植入课程案例设计全过程,总结案例教学成效,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频发,网络舆论泛娱乐化、暴力化等现象衍生,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面临严峻形势。因此,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同样面临挑战,亟待创新。由刁生富等所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书,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围绕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此书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对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针对性思考,为面向网络舆情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五种思维:一是有高远宏阔的战略思维,在系统把握思政课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形势中强化使命担当;二是有深邃厚重的历史思维,在认真学史、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中拓展教学的历史厚度;三是有精准严密的辩证思维,在对教学过程进行矛盾分析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促进转化;四是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在问题意识驱动下,勇于打破常规,跟上时代步伐,推进教学创新;五是有守底得高的底线思维,在守住职业底线、防控教学风险的基础上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初中习作与思政教学融通,既是学生品性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力、道德力与创新力提升的需要。从聚焦人们真实看法的舆情价值、指向学生思维开拓的教学价值与培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之心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思政课与习作课的融合和创新,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拓展力与道德生成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存在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要确保高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研判互联网的实际情况、最新特点,根据这些新的情况和特征,理性应对个人批判、负面情绪表达与负面的意识形态观的区别;意识形态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学术争论问题的区别。此外,在移动媒体背景下,我们思政课可以更好地做到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互动、课后反馈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四史”教育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点,把握“四史”教育的部分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主流与本质统一的原则,分析其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思维辨析能力提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性,探索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的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张明 《教书育人》2022,(2):97-100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价值观教学,它肩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任务.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实践困境、教学理念困境与教学话语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从教学方法、思维方式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表现出复杂的趋势,进入“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从“微媒体”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其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创新路径。文章提出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策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同步于网络舆情引导中,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提升网络道德品质,提高网络舆情素养,同时以理论指导实践,使教育成果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实现知行合一,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5.
王萱 《文教资料》2014,(1):143-144
网络信息的发展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难题。高校思政课在网络环境下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面对新的挑战,思政课要善于利用网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创建网络平台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和价值,决定高校思政课教材的解读和讲授必依赖于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也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选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坚持培育和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仰为引领等指向。高校思政课可以采取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审视理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研队伍和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考评机制等路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7.
杨中陶  吴玉龙 《广西教育》2020,(43):18-20+36
本文对疫情期间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针对思政课教师教学主动性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和管理、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提出转变传统线下教学理念、改进思政课线上教学方法、创新思政课线上教学考核方式、创设线上教学良好的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回答“如何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这一实际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206名高职学生的深度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质性编码,构建了包括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和高职思政课教学制度四个核心范畴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成因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不足、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压抑、“功能主义”的制度干预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原因,基于“需充分重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充分发挥师生间‘文化反哺’的机制优势”“需充分认识到师生间‘授业关系’与‘观演关系’的转换”研究启示,从完善思政课教学设计、构建主流舆论环境、掌握学生意识形态变化、培养“意见领袖”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是解决"总开关"的根本,扎紧"安全阀"的基础,筑牢"防火墙"的关键。但西藏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面临着教育意识淡薄、教学观念落后、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因此,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灌输观、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扎实做好思政课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剖析,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实效性。这些路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于筑牢国家安全根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及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