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当下和未来的教育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冲击着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制度等,为延安精神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提供了思路与支持。通过对人工智能时代延安精神的新内涵、劳动教育的新使命及二者融合价值的分析,并依据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现实,总结人工智能时代延安精神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在育人价值理念、人工智能伦理和教育教学场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通过加强教育监管、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延安精神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的方式,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各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人工智能正逐渐赋能各行各业,重塑劳动形态与劳动观念,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创新与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怎样实现自我创新,充分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清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肩负起的新职责,这是现阶段劳动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研究,分析了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并提出了科学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与高校劳动教育融合使高校素质教育展现出新面貌,随着劳动观念和形态的改变,劳动教育创新的需求逐渐扩展。高校需提升应用人工智能效率,促进全面而有效的劳动教育开展。简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变革的价值与使命,探究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结合劳动教育现状提出“厘清认知,树立新时代劳动意识”“目标分层,发展新劳动能力”“优化过程,提升各环节教育实效”“因材施教,搭建新劳动教育场景”等教学措施,为提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劳动教育变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价值归宿是为教育主体赋能、为教育系统赋能.何以可能、如何赋能是其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交互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如何理解并运用其视觉交互方式,扩展实践赋能空间,增强实践赋能"活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考察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形态及特性,在"交互赋能"观念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交互形态及视觉交互方式;立足"可视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了视觉交互的"赋能"通则;最后在教育赋能层面上从学与教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为教育主体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可见性、可变性与智慧性是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的三大赋能通则.人工智能视觉交互的赋能实践,可充分发挥赋能通则的认知"内辅"与互动"外辅"效用,设计并运用视觉交互方式与形态,从认知方式到行动策略全面促进学习,从个体差异到群体共性精准改进教学,并在赋能行动的智能理想与教育现实间辩证地应对人工智能交互赋能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具有精准把握思政课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等价值意蕴。然而,当前高校系统内普遍存在着思政课教师的整体人工智能教学素养不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合力不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重点在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多方主体参与开发与建设、健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促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以期有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伍澄 《现代英语》2023,(23):120-123
文章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思政类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首先,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动向与局限,提出在汉英翻译教程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汉英翻译教学的主要面向及其主要方法,包括AI技术在教学呈现中的应用、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角色的革新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等。最后,文章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汉英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与翻译教学的融合、创新和协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赋能数字劳动变革,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也构成了多重维度的冲击。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分析大学生使用ChatGPT的内在动机,ChatGPT在赋能生产力、突破认知局限、缓解社交焦虑、改变劳动赋能模式等方面具有优势,探讨了ChatGPT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认为在个体维度上数字具身加速思考缺失,关系维度上社交掩面映射封闭圈层,社会维度上技术渗透加剧共识危机。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大学生要避免在数字我中迷失自我,丧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要在人机交互的对话中发掘自我,在情感互动中主动创造意义,在人机协同作业中积极提升自我,争取更优路径,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势头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针对人工智能与高职教学融合出现的一些问题,文章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PST框架理论为基础,对“人工智能+高职教育”融合的内涵与模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影响“人工智能+高职教育”融合的调查问卷,分析了教学法、学习空间、支撑技术三个维度及其11个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事实证明,该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育的理论视角,为多维度的创新式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智能思政建设既是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困”的回应,也是向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回归。推进高校智能思政建设,既要深入研究智能思政“何以必要”的合法性问题,澄清价值意蕴;也要深入洞究“何以可为”的现实性问题,厘清现实要求;还要深入探究“何以突破”的创新性问题,廓清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智能思政建设的“祛魅”“解码”“纠偏”“破藩”,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意识缺失、过分依赖学校及课程设置不规范。因此,该文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从劳动形态、教育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纵向上实现各学段的融合,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从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最后,依据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活动模型,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的背景下,文章首先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矛盾破解三个角度,梳理了新时期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随后,文章重点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家校协同、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教育公平等方面催生出新的样态与特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最后,文章从顶层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伦理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明确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高校劳动教育要适应由简单化劳动向复杂性劳动的智能转型.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以大学生智能化数字素养为核心统整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手段创新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与教育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深化普及过程中存在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不完备、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缺少人工智能教学研讨交流平台、人工智能教育水平校际差距大等问题出发,提出了融合式发展、技术赋能教学、项目化学习引领、创新机制保障的“四驱融合”下的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模式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是通过多项新兴技术融合所创造的可与现实世界平行运行并融合的虚拟网络世界。元宇宙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全面升级,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元宇宙赋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价值意蕴层面,具有催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思维,优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实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环境优化,促进教育资源分布均衡,优化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和深厚潜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联合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积极利用元宇宙技术赋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引导灌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路径;利用元宇宙技术优势发挥仪式教育的“沉浸式”育人效果。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得舆情监测数据,对不良信息来源实时检测处理,必要时采用法律手段,从而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导权,铸魂大学生政治信仰与国家安全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基本属性的三重维度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从内容到方式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有助于增进受教育者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和融入感,并唤起一个富于社会情感和生命价值体验的生活世界;劳动教育从工具到存在具有审美性和自由性,有助于实现“真”的规律性、“善”的目的性和“美”的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劳动教育从现实到理想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将创造性智慧有效地赋能于广阔的社会性劳动中,实现生命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劳动实践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不足、劳动实践内容的信息化转向缓慢、劳动价值认识的淡化等问题。信息化新态势带来的劳动教育现实困境,需要从构建劳动教育有力依托、适应社会信息化新要求、瓦解劳动功利化倾向等方面寻求科学的应对策略,多方位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主旋律短视频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弘扬社会公平正义、传递拼搏奋斗正能量,又符合大学生社交、学习需要,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可能。主旋律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阵地、创新育人范式、提升育人效果,培养大学生国家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短视频可通过推动“单一视听”向“全身沉浸”变革、“情感脱域”与“角色共情”融合、“价值引导”与“行为生成”共生来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为实现主旋律短视频高质量赋能,可从内容辨析、主体联动、情感共振、价值塑造等四方面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