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一、猜戏导入,激发兴趣,初步认识国粹京剧1.老师是个戏迷,上课前我给大家来上几段,大家来猜猜是什么戏。(教师现场演唱,略)2.今天我们来聊聊京剧,先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3.这节课学习的是我国著名戏剧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写的《京剧趣谈》。(读好课题)  相似文献   

2.
把某出京剧与内容相同或相关的语文教材联系在一起,让京剧起到辅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作用,这是成人语文课一种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京剧素有“国戏”之称,剧目繁多,民间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的说法,还有那么多反映民间生活的戏。一个语文老师常在京剧这个汪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23,(34):4-7
<正>这是一部有关京剧艺术的儿童长篇小说。小女孩慕兮学戏时被京剧老师筹备的一个名伶展览吸引,为了解两张照片上的无名女孩,她与好友开始了“故纸堆里找真相”的“侦探行动”。作品采用三线并行的结构,情节在当代的北京、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展开。在时空交错中,三个女孩学戏、唱戏的经历相互勾连,既展现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百年间的发展和传承,也体现出京剧对孩子们心灵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影《梅兰芳》的开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常常让我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规矩和打破规矩的问题。那是邱如白的一段台词:为什么京剧里这扮相,都得把脸绷起来,哦,后来我弄明白了,那是得管着你脸上的表情……这戏里  相似文献   

5.
“吼”京剧     
我从小就是个京剧迷。当时我的伯父在一家剧场当检票员,凭着这层关系,一有京剧演出,我就从伯父眼皮底下溜进剧场。那时而优美委婉、时而铿锵有力的京剧唱段,让我深深陶醉。出了剧场,我便模仿那些京剧演员的唱腔哼上几句,久而久之,一些京剧的唱段,我竞能唱得有板有眼,俨然一个京剧小票友。  相似文献   

6.
雕像也怕冷     
隆冬的一天,天空簌簌地飘着雪花,我到一所小学看朋友。一进校门,我惊奇地看到,校园中央那尊雕像不知被谁披上一件棉大衣,还戴了一顶帽子,在风雪中对我微笑致意。我不禁哑然失笑,虽然看起来有点滑稽,却让人从心底里油然生出一丝暖意。一见朋友,我忍不住问他:“雕像也要穿衣服,你们这是演的哪出戏啊?”朋友笑了,给我讲起一件事。前几天,有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跑来,急急地问班主任:“这么冷的雪天,怎么不给雕像添件衣服呢?”班主任当时没在意,随便搪塞过去。谁知第二天,又有个小学生来问:“雕像不怕冷吗?”班主任老师这才意…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完全应该进入音乐课堂或课外活动之中。京剧是一种古老的综合性艺术,它包括了古典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武术等方面的内容。我指导学生欣赏的方法是从介绍京剧知识开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学生讲解剧情、历史背景,读讲科白和唱词,让学生知道故事梗概。例如,我们让学生欣赏《打渔杀家》和《空城计》时,先向学生介绍了历史背景,介绍戏中出现的人物,再把有关的唱词和对白读讲一遍,这样学生就完全听懂了。2.向学生介绍了京剧伴奏的乐器,教师当场用京胡演奏一段曲牌,再让学生听文、武场的伴奏录音。使  相似文献   

8.
一、情况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京剧脸谱更是五彩缤纷,精彩奇特,是一种富有民族性、夸张性的化妆艺术。作为龙的传人理应把它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为了让幼儿对它有些初步了解,学会欣赏京剧,我设计了这一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 1.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外国没有。 2.简单认识红、白、黑三种主色调的脸谱,并能简单区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笔者非常有幸参加了北大第二次歌剧论坛,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当下声乐演唱艺术理念,不同的艺术观点时时碰撞出新的火花,各种学术理念的碰撞与交汇也让我深受启发,同时让我对于中国声乐演唱有了更新的定义,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的经历就声乐演唱与京剧唱腔的结合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我熟悉的人物;过昭关,我熟悉的故事;于魁智,我熟悉的演员。我多次看过京剧《文昭关》,戏词写得好,几位演员的演技唱功也好。我喜欢这出戏,但也只如同喜欢其他好戏一样,并无特别之处。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再看这出戏,我才有了新的认识。那次期中考试,很不如意。考后正赶上放假,吃完午饭,我便没精打采地躺到了床上。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和别人一样用功,也不是学习方法不当,可为什么考不好呢?其他人不敢说,我的同桌,和我做的作业是相同的,小测验成绩还常不及我,为什么到大考就比我好那么多?我睡不着,打开电视,正在放《文昭关》…  相似文献   

11.
京剧的戏感     
京剧大师齐如山先生说,京剧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好像是说京剧是歌舞剧似的。但京剧如果真的属于歌舞剧.齐大师的这句话也就等于赘言了。正因为京剧的本质不是歌舞剧。齐大师的这句话才成为描述京剧特征的一句名言。我们知道,京剧的剧情几乎全以历史故事为蓝本,但演员的动作和对话无一不经过转形.而产生与真实人生情境脱节的效果,进一步夸张地造成虚拟的感觉,这就达成了京剧的“戏感”。“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就是京剧戏感的所在,我们在此只谈“无动不舞”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头痛的一件事。学生们痛苦的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认为作文课要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让这一“火花”照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使其各显各的思想,各闪各的光彩。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章。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围绕三个男人展开戏剧冲突,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电影中的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这三个男人,唱的这出戏也是精彩纷呈,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思路 京剧是浙江省编教材第八册中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的内容比较简单,仅仅要求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京剧片断,了解唱腔、念白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影响最广的戏曲。教材提供的学习比较单一,缺乏特色。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欣赏到更多、更丰富的京剧片断,从而对京剧有更多的了解。根据新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听外祖母说,母亲是唱戏出身,嫁给父亲前从未下过地.后来为了能让我有个安稳的环境读书,毅然离开戏坛,回到了老家务农.这件事母亲从未对我提起过.我也曾偷偷看过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红色棉袄映衬着她白皙的面庞,还有两条粗黑的麻花辫子,很漂亮.  相似文献   

16.
外面已是灯火通明,妈妈坐在微弱的灯光下给我缝补那件褪了色的红衬衫,一阵阵的干咳在我耳边回荡。"妈妈,这件衬衫我已经穿了好几个夏天了,也该换一件新的了。"  相似文献   

17.
旗袍、清淡小菜、白米饭是我的热爱。
  先是买了两件旗袍,一件藏蓝,一件红格子。穿上的时候,店里的人一个劲赞叹让我实在不好意思说不买。又血拼了两件半身旗袍。一件艳俗得让我欢喜,孔雀与玫瑰,全手工的五彩丝线,简直明媚艳丽得让人没办法说放弃。另一件是拼布样式,丝绸棉布绒布,有点民族又有点花瓶。和之前那次一样,一试穿,连带店里的顾客都变成了托。  相似文献   

18.
细腻的表演     
上作文课时,老师播放了一出京剧给我们欣赏,剧名叫做《拾玉镯》。这出戏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女主角孙玉姣细腻传神的表演动作。其中有一段是赶鸡。孙玉姣一大早醒来,做出打开门闩的动作,将两手往里一拉,右脚一抬,便跨出门槛  相似文献   

19.
“你还唱吗?”这是老朋友见面常问我的话。我教了38年书,唱了45年戏。年轻时陪京剧票友万国权先生唱了10年;中年时和天津教师中的戏迷唱;就是“文革”中还带着学生彩唱《红灯记》及钢琴伴唱《红灯记》。从1986年起,我曾8次为天津电台《看词听唱》节目播讲名段赏析,边讲边唱。近来,我在自创的散文朗诵中加唱,美其名曰“散文说唱”形式新颖,演出火爆。戏中有书,书中有戏,我将教书与演戏相联系,优势互补,感觉较好。我讲课从不费力,因为有气托着呢!在教课文《社戏》中解“篙”一词,我一边做戏中的动作,一边唱戏,学…  相似文献   

20.
赵满江 《安徽教育》2009,(11):19-19
<正>春节刚过,新学期我还没来得及整顿班风,就出了一件让我很烦心的事:班长毕圣贤同学将墙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撕了下来。这还了得?怎么会出现这种事呢?上午第三节自习课,由于两个同学吵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