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指向“理解”的教学环节1.问题导入,总览情节。小说通常以情节为主线展开人物画卷,从而艺术地反映生活面貌。而情节的实质是矛盾冲突的产生和发展。在《溜索》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思考:这群马帮汉子为什么要过溜索、渡怒江?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自然把思维聚焦到马帮汉子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夺命溜索”与“走马怒江”的选择。这实际就是“历险”与“生存”的矛盾,进而引申到“人与自然”相互博弈的命题上来,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马帮汉子身上的勇敢质朴的生命伟力。  相似文献   

2.
<正>阿城的《溜索》选自《遍地风流》,人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以自读课文形式置于小说单元。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描写了一群马帮汉子借用溜索成功渡过怒江天险的故事。一篇课文,一则提示,几个批注,组  相似文献   

3.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文本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是学生从无到不断有新发现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焦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获得正确有用的信息,获得审美和精神的愉悦乃至享受,提升自己的追求品位和生命质量。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灵魂的拥  相似文献   

5.
阿城的小说《溜索》从独特的视角进行分析,运用到了凝练的语言表达,设计了张弛有度的文章结构,并结合烘托等表现手法,进一步表现出滇西马帮的生活特点.小说运用凝练的词汇,将人物进行生动刻画,它在继承古典笔记的基础之上,开辟了新的小说形式,成功开拓出"新笔记小说"这一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作者追求尝试运用新的文体形式,创新文体结...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阅读俯首皆是。读的方式、读的内容、读的认知、读的体验都会贯穿于教学。而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两个独特互异的生命重建融合的过程。其一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会作者的生命情志;其二是读者在这精神之旅中借他人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这样看  相似文献   

7.
<正>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熟悉情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城的《溜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内容熟悉了吗?溜索是什么意思?看图,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将系着滑轮的绳索系在腰间,从索的一端迅速地滑到另一端。)怒江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江上也没有桥。两岸居民要过江,就必须溜索。文中写谁“溜索”?(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  相似文献   

8.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9.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某些策略,感悟到一种对话的高妙境界。对话的基础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语言,关注形象,体会情感,品味思想;并且应该努力调动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阅读感受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作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作者、和教师实现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杨伟娟 《师道》2010,(6):38-38
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认作者的生命情志;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语文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通过文本细读,了解新闻题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体验与成长相生相成,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过程,还是一种生命成长历程,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本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等,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文本形式的铺陈与罗列、文本语言的解构与想象、拓展资料的筛选与介入等方面入手,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3.
<正>"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搭建起与作者生命对话、情感融合的桥梁。1.体会文本生命流淌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小作者在表达了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谢意后,深情回忆爸爸出征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品读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之妙,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阿城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3.披文入情,理解作者借溜索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尝试用第三人称或从马帮首领视角重新讲述故事,任选其中一个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一、导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在作家中,阿城被誉为“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溜索》这篇小说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宾夕法尼亚州学者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以及教师多维组合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发展个性、挖掘潜能的生命活动.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情感、发展思维,主动构建、吸纳、内化,提升语文素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维贯通,让阅读教学鲜活、灵动,让文本流光溢彩,有效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植根文本,沉潜言语之中,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精神,即强化语文教学语言实践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在言语的字里行间,体会言语之妙,领悟言语之美,从而获得言语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是贯彻落实课标修订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2)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8.
高尔基认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组织材料,是沟通读者与作者情感的桥梁.可以这样说,语言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价值.阿城的小说《溜索》,之所以读之令人感奋,人物形象令人历久难忘,除了塑造的马帮汉子不畏艰险、乐观豪迈的形象感人外,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也颇具魅力.优美的语言,成就了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情感类文本笔触中必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情感,对于这类文本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文章写作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表述的用意,也就是溯源;二是从文本语言中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通过咬文嚼字,透过文字符号体验作者传达的语言文化讯息,也就是体验;三是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内涵得到丰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也就是积淀.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