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之一,基于主题大概念教学的理念,以“氨和铵盐”为例,通过板块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以化学前沿知识为教学情境,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知识进阶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和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出假设,进而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和证实,建立起证据与推理及结论的逻辑关系模型,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为中学化学主题大概念教学设计和学生高阶思维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化学学科知识向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发挥主题大概念的统领作用,建立核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设计;运用科学思维开展探究学习,构建主题内容中的方法模型,进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设计;基于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建构和形成学科的基本观念,进行基本观念的结构化设计。通过以上三种策略可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积极尝试。一、理论依据北师大王磊教授提出学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时,可运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建构了“价-类”二维模型,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并发展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型,外显了核心概念对于无机物性质和应用的认识和思维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追求学习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本质所在,也是大单元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走向学生个体以及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软着陆”的重要路径。本文首先明确了意义建构学习的概念、特征和大单元框架下地理意义建构学习的重要意义。从建构内容视角出发,将大单元框架下地理知识内容划分为地理事实知识、地理理论知识、地理方法和地理思想观念四种类型,并进一步厘清了大单元意义建构学习的层阶。依托意义建构学习层阶发展规律,提出了以“知能”“归纳”“反思”为主题的三个学习循环路径。结合教学案例,对意义建构的起点、生长点、着力点、支撑点和归宿点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目标统整化、情境整体化、问题层次化、联系结构化、主旨人文化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科学制订具体可行、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设计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理解化学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化学大概念。根据认识主体的不同指向,化学大概念包含化学学科大概念、化学主题大概念和化学基本观念三种类型。化学大概念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关联与迁移应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设计和开展大概念引领的化学教学,应以理解化学大概念为起点,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以化学大概念联结具体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单元;系统设计基本问题和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实现对大概念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为例,运用“反衬渲染”和“由小及大”的教学策略“、模型建构”和“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利用“安全常识”和“化学史料”等教学素材,借助“同屏技术”和“即时评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概括核心概念的认识思路,形成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型数学学习方式,应坚守数学学科立场,开展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活动,注重学科性、实践性、主体性、社会性、综合性和生成性。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促进整体建构,习得活性知识;基于主题设计,生成整合经验;融通多元要素,提升创造能力;打开培育通道,塑造完整的人。“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逻辑可以从生长点、聚焦点、整合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五个角度把握,依据主题提出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建构评价量表,设定“可见的”学习目标;围绕大概念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设计主题活动任务,开发学习支架与工具;形成整合性成果,开展多元化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分等级赋值的方法确定化学核心知识,采用主题整合、聚焦核心、问题导学、模型建构和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骨架,概念的建构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维逻辑。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主题引领课程内容学习,主题下的内容突出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根据"学习进阶"理论,提出用拼图形式表示化学概念建构模式,分析中学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最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对原教材单元内容的情境性、实验材料结构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光之城”大情境来串联和推进“光”单元学习,创新制作了“光之城”结构化实验器材,在激发实验兴趣、显化实验现象、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探究效能、建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实验促进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原则和教学思考,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一、核心知识与考查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结合“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的标准,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总结本主题的考查内容、核心知识及考查方式(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胡正怡 《化学教与学》2023,(1):26-30+44
以化学史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化学史展开“水的组成”的研究,引导学生建立化合与分解两种认识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在高品位的主题下,渗透学科文化。并提出本节课的化学史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模型教学等方面的新思路,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教学的出发点是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大概念是少而精的知识概念,是关于知识学习的元认知,意味着大视角、大思维、大主题、大结构等。教师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教学可以大概念为核心,建构结构化的跨学科教学任务;以大概念为依据,形成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设计;以大概念为支撑,设计助推学生学习的跨学科任务;以大概念为基石,驱动学生跨学科学习走向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以化学深度学习要素及关键问题为主线,设计并实施"Na2CO3的水解及实验探究"主题学习活动;基于深度学习深化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认识,建构溶液中多平衡体系分析框架,多角度、动态地辩证认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使学生形成水溶液体系的系统性认识,促进证据推理、变化平衡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鸿 《化学教与学》2023,(17):21-26
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认识化学知识的思路与方法。以二氧化碳的单元教学为例,以大概念为统领开展单元教学,基于二氧化碳在生活、环境、技术等真实情境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二氧化碳的重要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观念,形成从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多个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围绕大概念展开的单元教学设计逐渐成为热点主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发挥核心概念的指导作用,围绕化学核心概念确定教学内容主题,并且将核心概念与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并强调:“单元教学设计应依据内容要求,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通过多种策略相结合,提升学生学科大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水平,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宋玥 《考试周刊》2024,(8):122-125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与首要目标。新课程教学倡导和鼓励教师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发展水平,实施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化学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度学习的素养。文章主要从高中有机化学模块的教学出发,分析论证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对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影响,并以“乙醛的性质”为教学主题,进行了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的结果提炼出了有机化学大概念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教学策略,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未来实施大概念教学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段杰 《科幻画报》2022,(4):72-73
“大概念”是对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的具体表述,目前分学段分单元编写同类知识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学关联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大概念”观,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合理有序的数学活动,整合同类知识的核心和本质,体会相关数学内容“大概念”,使学生在提炼、建构、运用大概念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为了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在课堂上一味地把教学的重心指向所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核心”,导致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形成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的“思维表象”,阻碍了学生向学习目标深处追溯,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高效课堂”的背后埋藏着未被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理应基于:数学教学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思维表象”走向数学思考,在关注“概念表象”的基础上是否追问“核心知识”。本文以三个向度阐述课堂上从“概念表象”走向“核心知识”的目标评价,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纵深建构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