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2.
<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九大素养。其中,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文化自信是国家认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生活》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节,对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有着直接意义。做好本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有助于巩固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层面,在文化方面也发生着激烈碰撞。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意涵、演绎逻辑、现实固基三大方面,阐述了在现代化引发的价值危机下中华文化获取认同的理论视域。从认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现实态势出发,分析了民族成员对文化认同的标准,进而对中华优秀文化历史演变进行探究文化认同现实达成的根本要义,最后从文化认同达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可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及越南革新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南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冲击,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越南将崇尚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将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雄王,构筑为越南新文化的象征,将其“国祖”身份法定化。雄王“国祖”身份的形成与发展,既是越南民众与政府的共同选择,也是越南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必然选择。从认同的角度来说,越南将雄王“国祖”身份法定化,将雄王朔造为全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象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既是每一个儿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认同、国家实力及民族融合团结的基础。基础教育公共性及丰富性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土壤。文化和语言适宜的基础教育以国家和儿童最大利益为本,重视共同价值、共同知识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有效传递和可接受性。它包括:对学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具有敏感性;尊重、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教育内容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相适宜;教育与周边环境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协调统一;教育者能够因地、因时的选择教学语言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化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最深层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不断加剧,培育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本文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等特点,提出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西方社会主导和支配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教育提出了挑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养成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当前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增强民族认同和借鉴、吸收外来文明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系统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推进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精华的传承、传统美德的彰显和文化符号的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取向方面,要转换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兼顾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理解视野下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以公民意识为视角进行文化认同培育是处理新疆跨界民族多重而又复杂的各种认同关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加强对新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构建国家精神疆域,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和新疆跨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正确处理新疆跨界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统一战线视域中,国家认同是自我认同、自体认同和他者认别的统一;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同构;中国特色国家认同是"两制认同一国"结构;针对中国域内两种不同的病态认同,统一战线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工作范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底气,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教育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对提升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度的国家认同来自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雄厚,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正视西方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强化主流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传统通过遗传和继承积淀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发挥着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励的作用。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来源于社会群体对文化传统的认同,这种认同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先在的民族意识的肯定,这种先在的民族意识对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整合作用。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来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课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依据包含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5个类目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极为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含有相关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数量共有89个,占目正文和栏目总量的9.68%;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广泛,其中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其强调国民意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对公民身份、制度文化等内容涉及较少;注重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与物理知识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本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情感、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是整个民族认同并不懈追求的文化精髓、道德境界和价值目标的集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促进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是维系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