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视域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推动学生研究、学习与实践三者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乡土地理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种具体形式,充分发挥了乡土地理资源优势,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2.
边疆云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理、人文、民族等各种因素的特殊性,这里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应该受到重视。由于地理的复杂性和人文的影响使得在这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重视中外文化的渗透还要拓宽具体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开拓探究适合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和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识作用。  相似文献   

3.
范洪鉴 《考试周刊》2022,(33):138-141
近年来,乡土文化的传播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乡土地理对我国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乡土地理都存在着脱节的问题,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出现让人们愈发了解到帮助学生提高对乡土地理思想的完善的重要性。因此,应当积极为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相关的教育教学课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完成自身学业的同时提高对我国乡土地理的认知水平,就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乡土地理与课程相结合,并且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有效渗透,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乡土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认识、了解乡土从而热爱乡土、建设乡土。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在客家区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成为新的课题。从客家文化的视角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新的特点及意义,客家文化传承与乡土地理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本文从地理课本案例探究、地理时事新闻分析和乡土地理考察三个方面探讨地理课堂中渗透制度自信理念的实践.地理教师可通过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学习与积累、发挥地理实践教学优势等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曾掀起过乡土教育的热潮,大量的乡土教科书问世.由长沙人辜天佑编写的<湖南乡土地理>及其配套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是湖南最早的一部系统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适应时代需要,填补近代湖南乡土地理教材的空白,普及了湖南乡土地理和历史知识;浸润在湖湘文化之中,激荡着爱乡爱国、救亡图存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湖南乡土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阐述高中乡土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策略:以独特的区域资源环境为切入点,重构教学目标;结合活动探究,分析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解决建议;总结乡土地理课程优势,进一步探索思政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普通教育中颇为重视乡土教育。所谓乡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发展状况为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传统。通过乡土教育唤起中小学生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感和观念。日本实施乡土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首先,按专门教学科目编写乡土教材,诸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经济、乡土风格等教材。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乡本土的地理、历史、  相似文献   

9.
乡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乡土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增强大学生爱乡爱国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乡土教育的路径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乡土教育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乡土教育。  相似文献   

10.
郭旭英 《家长》2024,(8):59-61
<正>为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政教育,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立德树人大环境下,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变得更为丰富。教育部要求充分利用各学科及各类教学方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力,这为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乡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普通教育中颇为重视乡土教育,力图通过乡土教育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教育,培养中小学学生具有爱国的高尚情操。所谓乡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发展状况为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传统。日本教育学者认为:通过乡土教育唤起中小学生爱民族和爱国家的情感和观念。乡土教育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结合网络文化的优势和思想内涵,真正对学生的文化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强有力的培育。促进网络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利用其机遇抵御其挑战。真正通过合理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并且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网络文化阵地的有效提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谢鑫  丁明军 《地理教育》2021,(10):60-63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课程思政得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但在具体学科上,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仍有待考究."世界地理"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解释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理想课程.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各种新思想的出现,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不断增长。依靠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现状,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又有其自身职业特色。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新型思政教育模式的:即以大思政理念为先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参与的工作,同时重视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为契机,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思政教育模块重构为手段,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引导;以企业文化为驱动,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人"的观念。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以此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其受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地方红色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弘扬与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渲染下,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唐山地区优秀红色文化,研究建立地方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素材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仅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有效做法,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视角下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审视可以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在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高校领导和教师不断提升对于思政教育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通过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以及家国情怀、生态文明、辩证思维、国情教育及全球视野等思政要素,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融入具有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土地理教育观念的更新李福根乡上地理的教育职能,不仅是传授必要的乡上知识,而且具有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智能、改革与充实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功能。新时期的乡土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从乡土地理多元性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开展探究性活动,实现学生探究素质的提升;要崇尚地域内特色人文地理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土地理教学得以真正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文化资源在创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章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机构不健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物质保障、亮点不够突出等现实困境,基于挖掘与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分类形成思政教育模块、在地方建立思政工作教育基地、分析高职教育和学生特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地方文化弘扬的有效互动等建设思路,提出以"一元主导"为前提、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打造"111工程"为特色等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