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各民族共有的情感发生基础、共享的情感体验内容以及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形成开端、稳定支撑和独特载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要基础和联结纽带.情感认同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够促进情感有效发挥动力、调节、感染以及迁移等...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其具体实践缺乏明确的内容指向性。尤其是缺失心理学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关照,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外烁论倾向明显,进而忽视了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为应对此问题,应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依循对象—主体—内容的逻辑,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在于使各民族成员的认识从“中华民族复合体”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使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有效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五个认同”的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民族地区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形成了诸多可行方案和地方经验。但各地在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衔接、缺乏多学科协同推进、未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为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民族地区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否具有稳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育对于培育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逻辑,也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共生,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化。这些价值的有效转化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基于“认知阶段-情感生成-意志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逻辑,基于“四个共同”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逻辑和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教育空间延伸逻辑等三个内在逻辑;还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学,从时空史实关联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图谱,从关键情境中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升华拓展中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根本遵循。以共同富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好中央统筹、发达地区帮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共同富裕为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0.
情感依恋有文化感物的功能,也有心理认同的根基,情感交融、心理依恋有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现实生活中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促成某种共同体产生的基本要素,也是情感依恋这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的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我们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当前,正确认识情感依恋对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意义,可以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既具有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能力、思想、经验及素养等重要作用,又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数学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情境素材资源及时政科技素材资源中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有:设计突出学生本位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其对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感悟;创设激发学生行动的数学教学空间,丰富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与体验;重视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强化对民族复兴和民族交融的理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影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因素,提出铸牢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民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问题和路径方法,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为民族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是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二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四是有利于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这“五个维度”和“一个机制”方面予以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需不断改进,以更趋完善:一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具有整体性、共同性,二是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及有关数据采集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核评价要具有导向性。我们应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有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探索出一套全面、系统、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考核评价我国民族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单位的工作优劣和实施绩效,从而为未来党和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的制定、地方各级党委...  相似文献   

19.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从历史、情感、机制、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包括认知体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为意愿教育的心理教育过程,是一个具有线性化、层次性、梯次递进特点的概念。通过借鉴与重构“课程思政圈层式协同育人理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自组织性、协同递进、圈层波动特点凸显的理论模型之中。理论层面,基于课程思政“核心圈层—关键圈层—辐射圈层”的“理论宣教—价值负载—行为意愿再塑”的圈层特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知识生产—情感脉络化—行为塑造”三维开展为关键,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实践层面,课程思政建设需观照意识生发的人本性,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生成、情感生发、行为意愿激发为着力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梯次递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