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特点,设计了融入乡土红色资源的虚拟现实实验.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例,从乡土红色资源特点、课程教学要求、虚拟现实实验特点等方面讨论西柏坡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并具体说明如何利用ArcGIS、Skyline、3ds MAX等专业软件开展虚拟建模实验过程,阐述课程思政实验教学思路.该实验形成了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教学素材,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既完成了专业技能教育任务,又实现了政治思想教育目标,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值得在其他院校虚拟现实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精神是党在特殊历史时期熔铸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材料和珍贵资源。恰当理解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正确认清其融入的困境挑战,通过提升工作队伍与提高教育水平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与优化教育载体相结合、建设校园文化与优化外部环境相结合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为促进高效融入、培养堪当民族大任的青年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构建技能型、创新型及知识型劳动者队伍,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鼓舞人民群众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国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强化思政教育,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诚然,工匠精神的基础与核心是精益求精的崇高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更深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呈现新特点,出现新规律。西柏坡精神及其五维度科学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有天然的契合点。西柏坡精神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无意识到有思路转折的兴趣思维激发、由不切实际的空想到实事求是的行动转折的实践能力提升、由逃避问题到百折不挠转折的拼搏精神培养、由个人奋斗到团队合作转折的协作意识树立、由满招损到谦受益转折的进取作风锤炼均具有较强的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证明西柏坡精神及其特质历久弥新的真理品性和巨大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宏樽 《知识文库》2023,(18):133-135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质状况,将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及构建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体系相结合,并持续地探索出一条更加深入、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已经成为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必要性1.1有利于思政课程与法治教育同向同行法治的本质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对宪法与法律的尊严与权威的尊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林县人民建设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精神写照,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的内在价值,彰显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也影响着双创教育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改革导向,研究分析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双创教育的时代价值,对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在百年峥嵘岁月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科学内涵,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理论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生动素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厚植爱党为民情怀、培育敢于斗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力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效果,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1-34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要求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而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高校要充分挖掘苏区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的科学精神启蒙于近代,随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之后其内涵丰富发展,确立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内容。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动力,是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厚植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内化其灵魂、合作中孕育其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找准契合点,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其哲学意蕴。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化常态化、推进社会实践体验感沉浸感、扩大红色资源影响力吸引力、运用信息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和培育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五个点着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制度化、推进融入工作常态化、创新弘扬路径集成化和建立效果评价一体化等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切入点和价值意义也是不同的:小学阶段注重道德情感启蒙,融入的目的是引导小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中学阶段注重政治素养的提高,融入的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学阶段注重使命担当的深化,融入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反思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提出弘扬西柏坡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利于培养大学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精神,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西柏坡精神具备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宝贵素材与资源,更是思想引领与实践探索融合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00后”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信息环境日趋复杂,去中心化特征明显,这与“00后”大学生的自利倾向和求异思想紧密结合之后,对西柏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形成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西柏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优势,今后应在西柏坡精神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下功夫,重点探索课堂融入、实践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以及网络阵地融入等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将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价值,红岩精神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素材,是大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有力武器,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是培养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力量源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丰富红岩精神宣传方式;注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红岩精神,丰富教学内...  相似文献   

16.
高校应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高校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在思政元素的引导下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采用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地方精神是所在地区各族群众在传承当地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实践经验和总结新时代地方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地区时空范围内的具体体现,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将地方精神融入当地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地方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流动性也越来越高,各种思想、文化出现越来越激烈的交融与碰撞,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多元化的思想碰撞会弱化主流思想的教育功能,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断提升其道德水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其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更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对当代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通过对奋斗精神深刻内涵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继而针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原因,分别从奋斗信念、奋斗共识、奋斗情怀、奋斗行动以及奋斗追求五个维度,探索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