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封建社会至清代已进入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末世,尽管在清中期曾一度出现过“乾隆盛世”,但也不过是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回光反照而已。清代小说继承并发展了以往各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现实生活,而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擘肌分(月里)、穷形尽相的揭露与批判。《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清代乃至我国历代揭批封建社会的小说创作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认真阅读这些小说名作,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末世的基本面貌和腐朽本质。清代小说名作对我国的封建社会的揭露与批判,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封建统治阶级贪官污吏残酷剥削和欺压广大人民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 早在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东南亚沿海就已产生,但强大的制建势力阻碍了它的发展。到清代,封建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不断扩大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皇室、贵族、官僚及富商都聚集了巨大财富,而广大人民则日趋贫困。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更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清代小说名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北魏在从氏族部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程中,开创了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它既承认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绝对所有权,同时又允许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土地的买卖自由.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李赋 《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58-159
以往的历史学界在研究会党动乱的原因时,通常采用“租佃关系决定论”来进行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会党动乱是土地私有和土地自由买卖造成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的。本文从游民的产生、土地兼并、自然经济解体、社会控制弱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19世纪50年代广东会党动乱的原因,认为,19世纪50年代广东会党动乱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危机和矛盾缠结在一起、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可以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阶级的选择,以小农为主的农民阶级作为小私有者,在一般情况下对主张集体公有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能的反对,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主对土地兼并的疯狂性和封建剥削压迫的残酷性造就了中国农民对土地国有制的售性和强烈的社会平等愿望,中国农民的这一历史特征是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捷足先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揭露和批判土地私有制的矛盾和弊端的思想便应运而生.限田和井田思想旨在消除土地分配的严重不均,缓和阶级矛盾,这与土地私有制原则相矛盾.均田思想着眼点则在于消除劳动力与土地的分离,既照顾了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容易被社会接受.而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根本没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限田、井田、均田等土地理论是不能解决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土地分配不均和贫富对立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两汉商业资本之流向及其对汉代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汉商业货币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拥财巨万的豪商和豪强地主,商业资本也大量出现。然而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土地自由买卖,以及土地财产所具有的稳固性和封建政府惯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资本主要以流向土地的形式运动。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具有分割性的、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刘邦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种种制度,首先就要研究其土地政策。 一、发展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说:“大地产是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真正基础。”毛主席也说过:“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室,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刘邦建立的西汉,地主阶级处于统治、主导地位,因此,他尽力维护与发展地主阶级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许多论著中在提到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时,往往提到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水利工程的兴建等等。我们不否认这些数字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状况,但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拿水利工程的兴建来说,在封建社会里,这是农民的一项沉重的徭役负担,农民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很难补偿所付出的代价,从中获益最大的是地主阶级和封建政权。而且在私有制度下,水利灌溉工程的效益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地主阶级的本性就  相似文献   

11.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看,本课讲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时空概念看,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地位。本框题着重讲述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是重要的知识点。它通过揭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和形式,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的基础,通过介绍封建制的剥削方式,说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解。教学目标:1.记住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2.说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王莽改制【概念解析】王莽改制是一场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改革,改革针对的是当时土地兼并、奴婢泛滥的社会现实。从改革内容看,其中的王田制是井田制形式下的限田和均田,其实质是要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而不许买卖奴婢等含有关心民间疾苦、保护...  相似文献   

15.
略论宋代国家的土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唐朝实施“两税法”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私有产权形态日益深化的阶段,而宋代正处于此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时期。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必须随之转变,国家的工作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以产权保护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中来,从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及维持社会的稳定。北宋建国后,承袭唐代对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制度,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建立了一套从上至下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制定了详细的土地管理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了宋代的土地私有产权,从而确保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巩固了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  相似文献   

17.
以土地兼并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科大概念,统摄与之相关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充分挖掘土地兼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展开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清封建社会中土地、国家、农民、赋役四者之间的关联,梳理知识脉络,建构起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框架,进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8.
地主阶级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它既与铁制农具和牛耕等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也和土地私有、个体生产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合乎经济规律的历史现象。但是,这并不是说,政治权力和民族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朝之际,中国地主阶级在其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形态——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它是当时地主阶级的核心和主体,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力量。它和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一般形态相比,有其鲜明的经济、血缘、政治、军事和文化诸特征。史学界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门阀士族乃是中国地主阶级最腐朽没落、荒淫无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惰力。本文试就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消亡的原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