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课文分析】 鲁迅的《社戏》入选了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是一篇有着独特人文内涵的回忆散文。其中热情淳朴、懵懂天真的几个少年,寄托着鲁迅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能自然地唤起读者对质朴、纯真天性的怀念。对这样一篇散文,在教学时宜对其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加以挖掘,进而探寻其深刻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2.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采取了前后对照的结构。按照小说叙述的顺序,前半部分是写“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感受和印象,后半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在乡下看社戏的情景。因此,根据这种结构特点,把小说中的三场戏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性阅谈便更易于把握这篇小说,也更能理解鲁迅这样安排结构的匠心。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历来倍受同行们的关注,评点甚多,但据笔者所见,其“评点“大多指向去赵庄场看戏的路上那一节,考题也多在该章节中选择.笔者却认为《社戏》最精彩的莫过于赵庄看戏那一节.下面分四点陈述浅见.……  相似文献   

6.
《社戏》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历来倍受同行们的关注,评点甚多,但据笔者所见,其“评点”大多指向去赵庄场看戏的路上那一节,考题也多在该章节中选择。笔者却认为《社戏》最精彩的莫过于赵庄看戏那一节。下面分四点陈述浅见。1一波三折的情节“我”和双喜他们刚到赵庄,还“在停船的匆忙中”,便看见戏台上“长枪”和“赤膊”正在“打仗”,很对胃口,看来,不虚此行。双喜又及时鼓动“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且言之有据,“他口里亲自数过。”此时,孩子们的情绪已高涨到了极点,说不定已经作好了屈指数筋斗的准备。然而,寄予厚望的“铁头老生并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除了“咿咿呀呀”,什么都听不清,简直是一瓢冷水泼来,使人扫兴。不过“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而在于“蛇精”与“跳老虎”。小旦进去之后,“我”正在翘首盼望,但一不见“精”,二不见“蛇”,于是情绪继续下落。现在唯一的希望只有“买豆浆喝”了,然而,桂生所能办到的只能是“舀一瓢水”,此时情绪已低落到极点。“我”终于“支撑”不住,眼皮打架,“戏子的脸渐渐的有些稀奇”,且分不出他们的五官“有什么高低”。好在“花白胡子”走马上台救驾,“用马鞭打”“穿红衫的小丑”,于是“...  相似文献   

7.
钱映雪 《文教资料》2014,(36):82-83
毕飞宇的一部《青衣》让筱燕秋家喻户晓。在筱燕秋的心中,《嫦娥》是她的全部。她因《嫦娥》而生,因《嫦娥》而死,这戏蕴涵着她的一生。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强烈的矛盾对比,将筱燕秋的执着、骄傲与美丽刻画得无可替代,同时也让人引起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追问。  相似文献   

8.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葛亮在《戏年》中葛亮采用了多个小故事的模式进行创作,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少年的不同时期的视角去感受形形色色的人生,讲述平凡人的故事,体味生活中的爱情、亲情、成长以及人性。《戏年》描述了充满人情味的烟火人间,以平凡的故事给予我们内心的震撼和共鸣,人间的温情和冷漠相互交织,人性的善恶冲突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常的人间故事拥有着可贵的人间温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葛亮文字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朱冰 《文教资料》2007,(10):93-94
《社戏》与《秦腔》虽然都描写了戏,但文中对于环境和“礼、偷”细节上的描写似而不同,二部作品中的这些审美对象反映出作者审美内在尺度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12.
读罢《人生如戏》,感慨之余,却不知该将此“戏”是并入悲剧的好,还是归为喜剧更差强人意?八名贫困的学生终能在社会的资助下跨进为之拼搏多年的重点大学,矫龙未困于浅沼,社会时有善举,我们感到了一种由衷的喜悦。但喜悦过后,一份尴尬也不期而至了:既是好意资助,又何必近乎苛刻地拍摄欢送仪式?欢送仪式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拍摄过程实在太不近人情,“宣传科长”毫无顾忌地一遍又一遍地撕碎他人自尊的外衣,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似乎只是为着一种广告效应,善与不善则倒居其次了。君不见:贫穷的父母本就心头滴血———有才的孩子却碰见了无财的爹…  相似文献   

13.
14.
《 社戏》之妙宋子江最大的妙处在于将社戏的时间安排在夜晚。这种社戏不光在晚上演,白天也演。假如“我”是白天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的,那作品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子了。可以揣想,鲁迅先生在构思中,在这上头是颇用心思的,他想出了高招:白天没法去,晚上才去成。有此?..  相似文献   

15.
王丽娜 《师道》2024,(2):25-26
<正>又一次开始鲁迅小说《社戏》的教学。每每教到《社戏》的时候,总是觉得头疼不已。有人开玩笑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其实,身为老师,我也很怕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一些作品还有非常复杂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成年人尚且不容易读懂,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理解的难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 师: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心的启迪、智的哲思,值得我们一遍一遍反复诵读.今天我们将一起再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我们今天的品读能读出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思考. 二、重回乐土,忆乐事 师:大家还记得大致的情节脉络吗?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屏显.)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作者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概括了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你能浏览课文找到这一句吗?  相似文献   

17.
<正>【课文精析】《社戏》描写了“我”的一段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有人说,《社戏》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了浓浓的乡情、真挚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和深厚的母子情。也有人说,《社戏》以故乡美、童年美、人性美、情感美,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以人间挚爱的感受。还有人说,《社戏》的主题是怀念永不复返的童年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还有永远逝去的童年的纯净之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社戏》,无论从篇幅还是从语言讲,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都是较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大纲要求),理解小说的中心,领会作者的感情,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讲授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社戏》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小说.《社戏》所表现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之情境与《故乡》《祝福》等小说所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是迵乎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本教研组的一位老师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市语文优质课大赛,参赛的课文是《社戏》。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集体备这一课,共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备课、上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