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其培养需要借助体验式情境,而教学案例则是感悟人地观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喀斯特地貌"教学为例,探究并解决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利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感悟人地关系,逐步养成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2.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界定测评内容、确定情境类型、划分评价等级是测评人地协调观需要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厘清人地协调观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界定其测评内容为:学生在面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程度""相互影响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时"的态度和观念.依据人地协调观的学理属性和应用领域,确定其测评情境包括"生活活动情境""生产活动情境"以及"地理学者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案例情境".依据学生对人地关系知识的认知水平,将"人地协调观"划分为"接受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协调观"以及"运用人地协调观"三个学习等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协调观要素,可为地理课程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提供重要情境载体。文章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教学情境载体,探讨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路径:充分挖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人地协调观要素;利用遗产的完整情境,让学生整体、系统地理解人地协调观内涵;从遗产的时间维度,让学生真切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并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人地协调观培养难以落实的情况,文章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化景观为教学情境,将人地协调要素渗透其中,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人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人地协调观作为中学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含“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三个要素。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经过“感知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协调观”“运用人地协调观”的循环进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对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利用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要素。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包括长时间尺度下对人地协调观的感知、完整情境下对人地协调观要素的整体理解、真实任务下对人地协调观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核心素养教学倾向是教师生成核心素养教学行为的前提,对学生最终习得核心素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和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地域分布广泛的60位地理教师样本进行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及各影响因素水平测评,分析结果证实,地理教师的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受人地协调观教学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师的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态度;要加强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主观规范培训;教师要改善人地协调观教学知觉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8.
深度学习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人地关系认知能力。文章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探讨进阶式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内容具体化;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人地协调观;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直接影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基础上,开发了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量表。运用此量表对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水平整体较高,但各指标有所差异,知识教学与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相比水平略低。其原因主要是:研究对象整体专业素养较高;研究对象教学理念较先进;研究对象团队协作能力强;研究对象人地协调观知识准备不足;课时不够等因素影响了研究对象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倾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对策:制订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水平提升目标;加强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内涵、表现和测量指标研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优化教学方式;设计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自我提问清单。  相似文献   

10.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地协调观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地理高素质学科人才的关键。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优势。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以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启发、资料挖掘、实践探索等教学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情境,利用乡土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创设与学生认知不相符的课堂情境。  相似文献   

13.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途径.以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选取真实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转变学生学习环境,从而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地理课堂,彰显出地理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为生成式学习达成了路径,情境教学则为加强身心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消除对学生和教师身体束缚的负性具身效应。具身认知观还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策略,其中包括解读核心概念、把握时空尺度、综合地理要素、回归人地协调观、借助多媒体平台等步骤,学生在该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内化人地协调观等.  相似文献   

16.
秦戈 《学周刊C版》2023,(21):154-156
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为导向,集中概述和阐释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在做好分析和总结工作的基础上,从挖掘教材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和开展多元活动等多个角度,构建“培养人地协调观”—“形成人地协调观”—“发展人地协调观”—“增强人地协调观”的递阶式教学模式,以此强化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7.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真实情境引出地理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文章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泾渭分明”问题为主线,以成语具体含义的变化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体现人对地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贯穿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的整体认识,掌握生态脆弱区治理的一般思路,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原则的应用,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观强调身体、心智、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交互性和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独特的交流工具,人类语言的获得离不开身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蕴含着具身认知观的相关思想,因此运用具身认知的观点去深入理解和研究儿童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儿童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34):138-139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让我们更加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首先,归结城市中一般达标中学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其次,文章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归因。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