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彬 《甘肃教育》2022,(16):104-107
新高考以“一核四层四翼”为考查要求,命题突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旨在以高考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切实紧扣新高考的趋向与要求,深挖教材内涵,精准搭建教材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育人功能。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的中国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就是可资利用的典型教学材料,围绕该教学材料,教师变革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即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重视,有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作为一种主题思想,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聚焦,集中体现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在繁杂的历史知识中把握重点、理清逻辑、生成价值。基于此,本文拟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立意”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培养,让学生通过历史解释过程完成史实解析,触摸真实历史,形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尽管普遍对“学科核心素养”比较重视,对于“历史思维”的理解却并不到位。因而,高中历史常态课堂中普遍缺失对历史思维品质的着力关注。为此,笔者依托参与齐健教授组织的以“中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培养”为主题的“中史参”“刊网微研”活动前期团队磨课的体会,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基于高中历史常态课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提升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归旨.从理论体系来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唯物史观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能脱离"人",要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人""研人"来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树人".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A2):135-136
2017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之前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这固然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是连贯一致、一脉相承的,初中阶段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一课为例,浅谈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一、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来的综合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化。面对当今时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教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学思想的创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在核心素养要求下的生活化应用方式作为分析对象,在阐述核心素养教学对历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后,尝试探索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的生活化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章概述开展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策略,提出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以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陆雪辉 《知识文库》2022,(17):160-162
<正>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引导,使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快车道”。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结合高中历史学科开设的重要意义,以便于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宣扬历史进程中的正能量。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现状,才能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1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创新的深入,强化学生的历史核心素 养早已作为课堂讲课的关键组成部分。历史作为高中教育时 期的一科必备主要课程,怎样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培养学生 的历史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老师将要面临的问题,也对历史 老师的讲课品质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艳丽 《天津教育》2023,(13):168-170
<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在强调学科素养渗透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自身对学科素养的精准把握,结合学生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知识内容的教学工作与学科素养的渗透工作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为学生素养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助力,帮助其夯实素养基础和知识储备基础。一、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历史学科新课程的不断更新换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摆在当今教育界重点探究的问题。只有有效科学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枷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文化教学平台。笔者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向,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做到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素养。这五大素养具体地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在历史学习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地指导高中历史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向,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历史老师,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南京市暑期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训,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觉得"历史解释"是一项具体的历史素养,它和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关系密切,历史解释因各种原因存在着多样性,新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寻找方法实现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下面就"历史解释"这一目标的实现谈谈我的拙见。  相似文献   

15.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实施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确有必要。高中历史学科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有独特的价值,这也决定着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必须顺势而行。文章先是探究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简述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课程结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素养是一个人在思维活动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素养。包含了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思维意向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伴随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开启了,以往总提的"三维教学目标"逐渐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过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有效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本文中,谈谈如何有效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希望能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8.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为此,笔者将基于史料实证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究,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一、教师素养的重构1.以史料实证意识引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第一,教师要深研课程标准,强化史料实证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实施,构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效率课堂已然成为教学共识。对于各科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质,也是教学理想,而让核心素养落地无疑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有效途径。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社会科学中最具人文性的课程。那么,在教育改革深入落实的背景下,如何基于历史课程标准,构建高效率历史课堂,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值得每个历史教师都深入探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卜丹丹 《学苑教育》2023,(35):64-66
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应积极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具体谈一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策略,提出应着重抓好三大策略,即结合教材内容提炼核心概念、调整和设计出主题学习任务、课堂上创设出多种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