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量新的观念通过新媒体平台传达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当中,但是这些新的观念也不免鱼龙混杂,其中充斥着大量被扭曲的观点。基于此种情况,小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信息技术如此普及的当下,学生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此阶段学生的辨别能力弱。因此,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推进校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下文中,作者着重论述了在思政课上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希望能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都具有实践环节,实现二者区域性融合不但必要,而且可能。文章在考量二者融合需着力把握的关注点基础上,提出二者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创新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深挖区域内融合实践资源、系统开发融合典型案例、强化运用融合式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数字化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3.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情感劳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对11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弱化、职业发展中的技能焦虑和师生生活交往中的过度卷入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情感劳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主动运用情感劳动策略应对当前困境,通过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表层表演、从“客体性”走向“主体性”的深层表演、从“公共生活”到“日常生活”的表演延续,实现情感付出与情感补偿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认识高校劳动教育的定位;要建构大师资体系,使劳动与教育高度融合;要使校园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不断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要用好大资源平台,使之贯穿劳动教育全程。  相似文献   

6.
高中思政课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充分把握和运用这些资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在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中仍存在教师重视课堂讲授、轻视实践体验,学生劳动素养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下的唯分数论,家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提高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特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立足三个“关联”:关联课标,建融合点,实现育人目标融合共生;关联教材,寻发生点,实现教育内容适切融入;关联学生,促生长点,实现教与学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劳动精神的重要课程。基于此,分析了高职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阐述了大思政课在高职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价值,探索了善用“大思政课”培育高职生劳动精神的实践路径,使学生在知、情、意、行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弘扬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9.
10.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社会整体缺乏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队伍不健全,保障体制不完善,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基于“大思政”格局,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课程体系与育人队伍,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质和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实践探索,应运了在"大学校"中开展"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研究,积极有效探索由学科知识为核心向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的学校教育的途径,通过四个渠道助推"大学习":开发社区资源,拓展"大学习"渠道;设计主题教育,建立"大学习"基地;联合社会单位,共谋"大学习"策略;检测学生成长,记录"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向社区、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进行学习,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统编教材《拔萝卜》为教学课例,把最真实的劳动教育生活实践带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劳动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具有相似性的劳动体验及矛盾体会,感悟和积淀,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教育实践工作中,由于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知识较多,在思政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利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并阐发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小学思政劳动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安排,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制度性举措。“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所设定的驱动性问题、核心概念等,展开系统深入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十分适宜于劳动教育课程这种主体性活动的实践探索。在“项目化”学习理念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获得心智等多方面的成长,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育人途径。本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创设互动式系列微课能有效促进线上学习的深度。把互动式系列微课主要分为情境创设的导入活动、探究实践的学习活动、分层练习的训练活动、活用数学的课外延伸四个方面。结合平移互动式微课线上学习案例,探究如何对平移知识层层深化,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转变,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要防止与过去的劳动技能训练混为一谈。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及劳动习惯培养,关注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助力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形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从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出发,针对当前中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面向475名高一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与个体价值实现显著相关,学生劳动能力与自我认识存在个体差异性,学生劳动素养和个体价值实现度存在性别差异性。基于此,研究从人员、时间、空间三者在劳动育人关系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个体差异及性别差异,制定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策略,积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习支架在劳动项目教学中起着桥梁作用。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分类提供不同的表格支架,根据学习内容与进展设计多元问题支架,立足不同的教学环节搭建小组同伴互动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劳动探究意识,提升劳动思维能力,培育劳动品质精神。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素养评价,是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改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着重管理价值轻教育价值、重共性准则轻个性指标、重...  相似文献   

19.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