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石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草从、灌草丛、次生林、原生林、人工林和玉米耕地六种植被类型的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含量与C/N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植被恢复程度越高,土壤PH值就越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人工造林与植被自然恢复相比,植被自然恢复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植被的生长;耕地与其它样地相比,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地区,人类活动与不合理利用土地都会使土壤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对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保护,特别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要严厉禁止人为再次干扰,使各种植被更快更好地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ach)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 cm)的水、盐、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揭示甘草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盐含量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的水、有机质含量与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的盐含量与它们间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进一步通径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均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盖度、高度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盖度、高度均通过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产生较强的间接作用效果.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土壤表层水、盐、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9年鲁教版地理新教材所增加的"欣赏地貌""观察土壤""识别植被"等教学内容均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所见所闻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以"植被"一节内容为载体,创设互动性较强的参与式互动教学,教学设计中融入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其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获取新...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ach)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 cm)的水、盐、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揭示甘草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盐含量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的水、有机质含量与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的盐含量与它们间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进一步通径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均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盖度、高度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盖度、高度均通过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产生较强的间接作用效果.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土壤表层水、盐、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长期连续经营会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然而,研究发现人工林林下植被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本文在人工林林下植被、林地土壤质量及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庐山植被与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庐山的地带性植被及土壤,对于认识庐山的景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南山区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井冈山开展爱国主义研学活动,在此背景下设计了井冈山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活动,重点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介绍了活动的方法与过程。  相似文献   

10.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土壤种子作为植被自然更新的物质基础,它是所有存在于土壤中以及上层凋落物的具有活力的种子,连接了植物种群群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上的一个潜种群阶段,在植被种群更新、演替和恢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种子库的形成、研究方法、分类、空间格局、时间动态、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影响因素以及在恢复中的作用.并针对在土壤种子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特别提出在干旱河谷区这样的生态极其脆弱的区域,加强本底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和重建工作.以期为今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土壤酶,对土壤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和生态恢复的监测指标。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取样,并从不同植被恢复的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D.minor(McClure) Chia et H.L.Fung)、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N、有效P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豆科植物为优势种或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其他相关的土壤肥力测试指标也较高,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气候、自然植被制约下形成的土壤,一般称为地带性土壤。江苏地势低平,地貌以平原为主,所以气候、自然植被就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使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在发生和水平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江苏跨越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自然植被上,自北向南相应地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和半旱生落叶阔叶林(西部),过渡到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再过渡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全省的气候、自然植被有这样的变化和差异,自北而南的地  相似文献   

15.
Hg元素在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其化学地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循环的周期长短都不同。研究表明,在海南岛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Hg元素的丰度差异明显,其主要是受土壤理化特征、植被类型及其生物量,生长量和Hg元素化学地理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罗安琴 《地理教育》2015,(Z2):137-138
一、教学目标
  了解南泉地区地质构造、地带性植被及土壤;了解喀斯特地貌的表现,观察石灰华现象;观察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关系;思考河流横断面、水位、流速、流量之间的关系;观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及河迹线;了解岩石、土壤与植被的关系;了解地理标本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崔丽霞  王蕾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6):48-50,60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研究气候、水温、生态、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参数。遥感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较大区域的地表信息,因此使用遥感技术对土壤含水量进行提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2015年8月15日获取的唐山市中北部地区Landsat 8影像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植被归一化指数和反演地表温度,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得到该区域内的土壤含水量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可对Landsat 8遥感影像进行土壤含水量信息的提取,由此也扩充了Landsat 8影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天台山八种植被下土壤中的肥力因素: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PH值。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八种植被土壤的上述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八种植被土壤肥力的相似顺序为:七子花土壤茶园土壤>竹林土壤>柳杉土壤>金钱松土壤>日本花柏土壤>黄山松土壤>云锦=杜鹃土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延庆县上辛庄径流试验站两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明显抑制径流、土壤的流失强度,并且可消弱坡度、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时,30%的植被覆盖可能是该区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值;污染物的流失强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与径流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植被措施对污染物流失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起作用的,但植被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00m连续样带上每个样方(1×1m2)中各土壤因子及地上植物的总盖度和生物量,根据地统计学思想,把样带上各样方内的实测值作为依赖变量(Zi),运用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Regionalized Variable theory),求得各实测值在不同尺度(即样方间隔)上相对应的半方差值,做成双对数半方差图(Semi-variogram)获得分形维数。通过分形分析知:土壤各生态因子的相似性在一定的尺度范围,这个范围与植物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相似性范围具有一致性。地上植物群落的格局规模与土壤因子的格局规模是相近的,这对植被格局成因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明了土壤因子决定地上植被类型与状况,同时也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反应是可信的。和以往的样方方差分析对比,分形分析在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上,具有很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