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将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十五岁以上为大学;小学阶段教"事",大学阶段教"理"。这样划分,既是师法前人,也是认识到了儿童与成人有"记性"与"悟性"的差异。朱熹的学规与教材受到他对教育两阶段划分的影响,《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是朱熹教育理论体系下不可或缺的内容。朱熹对教育两阶段的划分有抗衡宋代科举导致教育功利化的意图,但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理想性,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与应有之义。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视域,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出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层次为:小学阶段,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中学阶段,深化情理交融,明晰爱国之理;大学阶段,稳固价值观,坚定强国之志。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着力点为:利用“课程思政”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效应;教材编写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方法以不同学段对象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为依据,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思政课的提质增效中,“教与悟”承载着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理论体系、信仰体系的重任,深层彰显着思政课育人的本质,全景展现思政课育人的过程,多维度揭示思政课育人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厘清“教与悟”的内在意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以及悟什么、怎么悟的困境,这是思政课的基本任务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思政课要教知识、理论、技能、方法以及素养,需要从“进”和“出”两个层面着手解决。“进”就是要钻得进学科、钻得进教学、钻得进实践,“出”就是要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和写得出来。从学生层面来看,要悟道、悟理、悟境,学会领会、沉浸、体验。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师道精神,遵循师德涵养逻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师的师德涵养及生命成长关联起来,唤醒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内在规律在于:以“学以成人”为核心理念,以“为仁由己”为根本方向,以“修己安人”为最终目标。其实践路径包括:遵循规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整体认知;善用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徐菁 《教师博览》2022,(30):95-96
党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内容,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政课是青少年的“人生第一课”,教师应将党史教育与小学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弘扬党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等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从理论维度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包含讲清事实之理、讲深原理之理、讲透价值之理、讲活方法之理四个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从实践维度看,高校思政课如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组织实施,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朱熹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封建地主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封建地主阶级的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在朱熹心目中是个永恒不变的“理”。这个“理”又往往有丑的、恶的、假的所谓“人欲”和它对立。所以他要求“存天理,去人欲”,即要求制止违背封建制度的思想和行为。为此,他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宣传修己治人之道,以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朱熹把学校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类。从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及十有五年……入大学。”小学学的是洒扫,应对、孝悌诚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逻辑出发,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融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从理论逻辑出发,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根相融,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融通;从实践逻辑出发,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并进、同向发力。立足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入党史资源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坚定学生的历史自信,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9.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环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明确其内在逻辑支撑和价值基础,探索形成一体化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丰富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此进行全面把握和解读,就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中洞察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历史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晰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理论根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体会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紧迫需要。在理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逻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的实践路径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建立健全高校思政“金课”发展的各项制度,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理论成果之一。“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认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讲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讲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大学生应增强的斗争本领,要充分分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传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理论逻辑,并从加快“三个务必”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三个务必”教师骨干、创新“三个务必”教学方法、完善“三个务必”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将“三个务必”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源于思政课学段性教学与整体性育人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要素不平衡催生的各学段教育相互割裂与讲理不充分导致的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对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出路在于必须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目标,认真思考与研判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以科学思政课建设观与“大思政课”理念为化解之道,以自我革命的方法论为应对之策,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需要,回应学生诉求。  相似文献   

13.
“思维要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重要命题,其从专业素养维度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思维方法与思维创新的根本前提,以“创新课堂教学”为实践映射,以“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旨归。深刻领会“思维要新”的核心要义,以“破与立”“辩与思”“理与路”的辩证之思廓清“思维要新”的逻辑起点,厘清其内涵生成与分析其实践诉求,为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思政课教育实效提供内生动力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既致力于涵养人文素养,又肩负培根铸魂使命。办好思政课并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一线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深入贯彻“八个相统一”原则,在立足真、洋溢情、充满爱、发展人上下功夫,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努力构建科学、生态、和谐、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林小场 《江苏教育》2024,(5):51-52+88
数学思政课应结合教材,开放素材选用空间、创设充分想象空间以及亲身体验空间。通过学习内容与思政目标有机融合,让数学的“理”与思政的“情”同频共振,以“情”入“理”,用“理”生“情”,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思政目标。  相似文献   

16.
理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朱子所建立的完善且系统的道德教化体系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同样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高校应从其中汲取思政教育所需要的营养,坚持“教人有序”原则,遵循“各因其所长教之者”的方法,肯定学生主体精神,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当前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并完成教育观念的正确转换 ,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而且是每位家长和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仅就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成人———人生坐标的横轴教育历来有“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之分 ,因而也就有了“人师”与“经师”之别。就横向看 ,成人教育侧重德育 ,成才教育侧重智育 ;就纵向看 ,成人教育多指基础教育 ,成才教育多指高等教育。朱熹对此便曾有过精到的界定 :小学阶段宜“学其事” ,养其德 ,此为“打坯模” ;大学阶段宜“穷其理” ,开其智 ,此为“加光饰”。…  相似文献   

18.
林学斌 《黑河学院学报》2023,(3):117-119+135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重要通识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纽扣”。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精准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为导向“四维”维度,打造“事、课、学、思、用”五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效,深挖思政课程育人元素,切实改进思政课程教学,全力推向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协同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时代意义,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文章论述了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的主题与本质一致;“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要求一致;“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历史价值取向一致。文章提出让“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入融合是时代所需,符合历史传承,对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密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自觉既是思政课之需,也是辩证法之要,善于以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哲学辩思中审视和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逻辑,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擎画和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进路,不仅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然之义,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