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结了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育人方向;落实课程目标,审思核心素养;增强“实践力”,提升“教学力”;创设主题情境,贯彻主题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放大教育功能;提升综合能力,胜任跨学科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师具备新型的能力素养,包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广博的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是初中地理教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和关键。文章介绍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内涵,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阐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与突破,认为应理清核心素养的独立性与综合性、充分利用地理资源落实主题教育、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育人方式,以及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0位优秀地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探求他们眼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通过调查发现,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由师德素养、地理素养、教学素养和发展素养构成。师德素养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思想、地理方法和地理情感;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发展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和反思研究。地理教师有必要重视地理教师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中的学科独有成分,发挥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功能并形成合力,发挥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发布后,亟待明确核心素养的表现。当前对核心素养表现的解读存在纵向学段间和横向素养间视角不一的问题。教育价值分类从育人高度为解读核心素养提供了统一的理论视角。研究认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体现了地理教育元价值、社会生产价值、社会生活价值。核心素养的表现,同样可从地理课程促进人类生存延续、提供关于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及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价值三元结构视角解读。以实现核心素养体系和素养表现的结构统一、核心素养表现在纵向学段和横向素养间的结构统一,使教师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分主题按时序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精选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内容;增设学业质量标准,使课程目标具体化,便于教学和评价;鼓励教学方式创新,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改进教学。为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不断充实中外历史知识,还要掌握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探究式教学设计要领、学业成就测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紧跟时代,着重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必修1、2两模块内容与旧课标的不同,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在学习难度、地球演化与生命体悟、地理实践活动、多样化地理学习媒介等方面与旧课程标准有不同;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主,在学习要求、重大发展战略、海洋国土观念、多样化学习方法等方面与旧课程标准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台了义务教育新地理课程标准,本分析了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不适应的状况,提出了面向新课程的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其提高教育素质的4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打破“教师讲授为主、机械记忆为主、书本内容为主”的陈旧方式.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模仿再现到探究发现、从封闭读书到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在对课堂讲解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而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这种方式,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就使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及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改进,设置了很多新的栏目,文字信息也变少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高中地理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结构研究也已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探讨高中地理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相关文献,提出高中地理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地理教学实施能力、地理教学评价与命题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学地理教学是运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即平常所谓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而言,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本文从科学理念、民主作风、知识容量、心理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型地理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怎样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使地理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提高实践新课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克服自身的畏惧情绪,克服教学中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做法;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地理知识十分丰富这一优势,讲究教学艺术,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变教师要他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变机械灌输为自觉学习、探究学习。抓住提高学习兴趣这个关键,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力,彻底改变学生厌学的局面,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21世纪以来颁布的第三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课标凝练了地理学科本质,提炼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通过对三版课程标准的分析比较,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最基本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突破性变化,具有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化设计是一线教学中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方式,包含建设项目共同体、确定项目主题、制订项目目标、设计与实施项目活动、开发项目学习资源、开展项目评价等基本环节。文章结合“地震来袭”主题案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突出强调了跨学科学习,旨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我国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还不充分,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为此,文章首先通过内容分析,从跨学科学习的定义及特征两方面阐述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并从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学习路径和学业质量五个闭环环节分析跨学科学习的设置逻辑。然后,文章依据跨学科学习的设置逻辑提出实践跨学科学习的三条原则。最后,文章从教师发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探究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基础,以期为落实跨学科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以文件要求为依据,基于国家提出的地理核素养等要求为背景。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更平稳地实现初高中地理课程过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薇 《地理教育》2005,(3):57-58
一、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1.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