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行,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的陆续使用,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统编教科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统编版历史教科书教学做一反思和总结,供同行参考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数量和具体选字进行系统分析,并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北师大版教科书、苏教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统编版教科书的识字量契合该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写比率的年级分布相对合理而平衡;在具体选字方面,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表和“300个基本字”的重合度较高,但和“2500个1级常用字”的对应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其中大量的插图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插图在带给师生更多趣味性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有效运用教材插图,让学生学会识图、用图,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本文试图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为例,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插图运用问题。一、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标、实物、遗址、遗迹……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个整体,其中必修是基础,选择性必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这一套教科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编写体例进行创新,增设了多种功能性栏目,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七大主题教育。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展开整体解读,以期实现对新教科书的悉心“钻探”和精心“开采”。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推广使用以来,一线教师认为教科书有两大特征:一是时空跨度大;二是内容容量大。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一线教师认为教科书每一课的每一句话都凝练且重要,不由自主会陷入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误区。如何解决教科书使用中的上述问题,笔者试结合“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教学实践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6.
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统编版教科书的根本任务。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基于史料的教学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质特征和思想方法,已成当前课堂教学常态。本文以统编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合理、有效选择与运用史料开展史料实证、涵育实证的精神。本课由成都...  相似文献   

7.
<正>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的课程分布,是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在不断修订和完善过程中的大趋势。如今统编版教科书,每一课中都密布着知识点,呈现着愈加完整的课程结构。这对学生而言,固然意味着更好的历史学科教育,但愈加丰富的课程设置,却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以“西欧庄园”一课为例,以中世纪时期勃艮第公爵的庄园活动作为课堂主线创设情境,结合具体实例以小见大解读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运行模式及其在整个中世纪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一方面为学生输送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统编版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将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融合,知识覆盖面扩大了,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阐释,内容繁多但课时少。面对上述新问题与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背记为主,练题为辅”的教与学的模式。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探析如何借助历史阅读构建高效课堂,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创立了“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学说,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助力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统编版初中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探讨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郭蕾 《小学语文》2024,(2):61-62
<正>陈娱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学写游记”习作单元《游____》的一个课时。她的教学反思不仅涉及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兼顾了单元整体规划。这样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用好统编教科书,落实课标理念”。具体而言,做到了依托统编教科书厘清和遵循学科逻辑、学习逻辑、生活逻辑,从而实现了学生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设计思路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从属于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经济特区建立、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从大单元视角来看,本单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前一课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对外开放”一课实质上是这一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9课“宋代的经济发展”里面有一幅秧马图,初看图片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阅读教科书对秧马的解释文字,笔者却有个疑问:图里画的秧马用于插秧,而教科书文字解释却说秧马是拔秧工具。是什么原因把插秧图当作拔秧图解释了呢?笔者试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016年起,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和原有教科书相比,统编版教科书的编写更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相关史事"等辅助栏目的设计也是新教科书"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如何开发运用新教科书资源,使历史教学更有趣味和深度,笔者试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陆平 《小学语文》2009,(5):36-3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山上的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他。海峡两岸均有版本将它选入教科书,一为大陆地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简称“苏教版”);二为我国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国民小学教科书《国语》一年级下册第13课(简称“翰林版”)。  相似文献   

15.
<正>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笔者试以统编版教科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探讨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探索设问路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教科书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市场在经过了几年全面开放后,暴露出了市场化的重重弊端,又重新走向“统编版”与“审定版”并行的政策。台湾地区在教科书市场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大陆的教科书改革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版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用。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统编版教科书内容多,且表述过于概括抽象,教学难度相当大。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史与专题史相融合,现试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借助现下流行的智慧课堂设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为例,在复习课中运用数轴将通史与专题合二为一,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历史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9月,云南省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局面,用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是“三新”背景下的教学常态。在“三新”背景下如何开展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笔者及团队2022年以来开展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转化的研究。研究中笔者发现,学习进阶理论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拟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以下简称“选必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版教科书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全国性通用教科书,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陆续在全国推行。新教科书无论是从内容、结构还是编排形式等方面较旧教科书都有很大变化。笔者发现,诸多一线教师对新教科书的变化还存在诸多疑问,甚至认为其中某些内容冲淡了旧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种想法其实是缺乏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新教科书的编写视角缺乏应有的认识。鉴于此,笔者以新旧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的插图为例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较之旧版教科书,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更简洁明了,更突出重大史实”[1]。与此对应,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内容的叙述过于精简,以至于学生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之间难以形成准确的因果认识。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史学成果予以适当借鉴及利用。这一教学做法已颇受广大教师同仁重视,不过,目之所及,较多的实施案例主要集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就其中知识点的衔接缺失问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尚望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