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平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可为什么一到历史课上就昏昏欲睡?笔者认为,病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忽视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历史中一定有某一处细节打动了他们。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身临“史”境,让学生在与古人“神通”时,感受历史的气息。因为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差,因此他们只有对遥远的历史有“感同身受”之感,才能激发其探索历史的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建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宏大叙事"式的古代小说教学在强调总体性、权威性、文化语境的同时淡化了小说自身的价值,阻滞了师生多重视角的参与,造成对小说作品理解的重复、趋同。"微观视野"的切入将为课堂中对小说作品的多重审视敞开大门,在教材、师者、学生之间构筑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师生共同聚焦与对话中拓展小说的边界与历史透视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熔铸美的精神与特质,以期实现属于大学课堂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课为什么有“差生’ 历史课“差生”的表面现象就是成绩明显差或明显低于其他课程的分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学生本人、教师和社会。 经调查,差生普遍对历史及历史课缺乏兴趣的时间较长,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或很少看过历史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当我们在历史课上注重了人物的刻画、情景的描述、事件的叙说的时候,这些做法往往会制约任务的完成,体系的完型和认识的完善;而当我们在历史课上强调了宏观的理路、中观的结构、微观的概念的时候,鲜活的历史也往往会失去具体的“人”“事”“情”。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到五年级才学习历史课,除平时看课外书、电影、电视获得一些零星的历史知识外,所见极其有限。要在一学年时间,通过短短50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有个初步的认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讲清楚,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处理好“讲”与“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珍璧 《甘肃教育》2007,(10S):38-38
历史课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因为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但这却并不是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主要原因。无疑来说,教师在上历史课时,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动性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听,不愿意学,就更谈不上通过它来培养人格、能力了。面临如此窘境,教师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与技巧,把历史课上“活”,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历史课“第二课堂”,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历史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对历史科学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更是正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占领学生课外阵地、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方面。首先,由于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既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而又不受其限制,因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在历史课上,常常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对历史人物的事迹,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一一铺叙,以致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讲《鸦片战争》一章时,学生很想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指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 ,围绕历史学科教学目标 ,以教材和相关材料为基础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或疑问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对问题进行探索性学习 ,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方法 ,对问题进行概括、分析、论证、归纳、对比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 ,使问题得到较为正确或恰当的解决。“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以探索性学习为主线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其中起点拨、引导的作用。本文拟对历史课“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作一探讨。(一 )理论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就是人们运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宏大叙事"传统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学空场",进而导致研究的空疏乃至虚化,甚至造成人的道德、情感、价值、审美等精神追求的坍缩.西方微观史学着力于对宏大叙事史学弊端的矫正与超越,以小对象、小叙事、小格局的研究范式将历史研究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高等教育研究可通过借鉴微观史学范式,破解宏大叙事带来的人学空场,使"人"得以回归与复魅,"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研究特点的微观研究新范式,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微观转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一要透过“小”叙事折射“大”道理,二要立足“微”视角展示“大”格局,三要借助“微”传播弘扬“大”时代,四要用好“小”课堂讲好“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教育的特点,注重以小见大,方能实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在离学校一公里的洛庄附近,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汉墓,被称为“洛庄汉墓”。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一时成了我镇家喻户晓的新闻,同时也成了历史课上的热门话题。遵照“学习历史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探求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以该墓为对象,在历史课上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使全体同学获得了一次亲自参与研究讨论的机会,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初三中考复习时,把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现实联系起来,发现这种历史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历史课堂单调枯燥、学生对所学内容漠不关心的局面,把学生较了解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相关的历史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使历史课变得“有用了”。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怎样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改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一、要从根本上保证历史课的地位,真正发挥历史课在实现“三个面向”小的重要作用。“三个面向”的提出,提高了历史课的地位。这首先是把历史和现实、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要创造美好的现在和光辉的未来,必须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共产主义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全集》第31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包括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一个知识面广、博古通今的人往往“愈可以觉悟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及高考、中考的影响,长期以来,历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初中历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有些学校没有历史教师就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替,有些学校则不开设历史课;有些教师也认为历史课是一门讲故事、哄学生开心的课,只要学生爱上就行,学到没学到知识无所谓;大多数学生则认为历史课不是必考课,学不学无所谓,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历史”的现象。如何使“厌烦历史”的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历史课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  相似文献   

15.
方志俭 《考试周刊》2014,(47):138-139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边缘”学科,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是无关紧要的副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时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认识,引起学生应有重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师面对的严峻挑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历史课“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动”起来,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本源上讲,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同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联系密切。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学者已总结出与“宏大叙事”相关的解读:“常常与意识形态和抽象概念联系在一起;与总体性、宏观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高中,传统历史教学的讲授法被否定。实际上,历史课堂不应离开教师的讲授。优化讲授法,发挥讲授法的长处,才能使传统讲授法焕发新机。本文提出,历史教学中应利用整体呈现,讲清因果;补充史料,充分论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语言幽默,贴近生活等策略进行讲授,使历史课有“历史味”。  相似文献   

19.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课的“五步自学法”初介赤峰市元宝山区黄振江,边俊宇历史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向学生科学地传授,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二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其中第三点是最难达到却又是现代人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而我们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