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张萱留给后人的一份扑朔迷离的艺术遗产 ,其意蕴连带着盛唐高人骄傲的惯性思维。既有弘扬前人文化精髓的因素 ,又有游离其文化正宗的叛逆倾向。坦露盛唐期富有代表性的真实氛围是其绘画语言的汇集点。  相似文献   

2.
赏析了盛唐时期张董代表作仕女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精湛娴熟的动态美,委婉深邃的静态美.张萱的仕女画一方面重视了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化了色彩在面画中的作用,同时还注重神韵的表现,以及其他巧妙的构图形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动静相宜的艺术美,体现了唐风人物的审美特征,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仕女画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并已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本文选择盛唐人物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仕女画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仕女画的总体特点,即人物造型、构图特点、用线、设色,唐代仕女画的艺术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实现对人物画现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的唐代女性的地位不同于以往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绘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唐代女性题材人物画恰恰是反映了唐代时期女性的社会风貌.她们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有了较多的自由,也形成了唐代女性旷达、奔放、勇敢活泼的精神面貌,以及独特的行为风格、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仕女画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并已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本文选择盛唐人物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仕女画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仕女画的总体特点,即人物造型、构图特点、用线、设色,唐代仕女画的艺术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实现对人物画现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传世名作,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这一作品的个案研究迅速成为美术史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图的绘画风格加以深入解读,从中追寻唐代雍容、自信、乐观的绘画风貌。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学实践常出现忽视教材中的史料或是将图像史料当"装饰"进行浅层探究的现象,我们本着"基本史料"的观念,以统编教材中的《耕织图》作为研习的"基本史料",立足于用精、用细、用透的诉求,着眼于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追问设计"进行史料研习,以此夯实学生"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李隆基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晚年日逐昏庸,特别是自从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册封杨太真(玉环)为贵妃,将儿媳夺过来作老婆以后,不问政事,迷恋声色,就更加胡闹了。当时,杨氏一门得宠,其三姊妹皆赐第京师,同族兄弟杨国忠等也都飞黄腾达起来。据《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记载,因贵妃得宠,其“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既有功又有过的封建君主,其开元盛世可与贞观之治相比。但他晚年日渐昏庸,自从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册封杨太真(玉环)为贵妃,将儿媳夺过来做老婆.后,就更迷恋声色,不问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代社会由鼎盛而急剧逆转,濒于崩溃。当时,杨氏一门得宠,鸡狗升天,其  相似文献   

10.
刘萍 《文教资料》2009,(2):91-93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有其源头和脉络,而发展、创新首先要求对传统有全面的把握力.在山水画的发展中,青绿山水作为它的一种典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游春图>无疑对后世人们认识青绿山水的完善及自我体系规模的建立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析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立足《祝福》文本形式的解读,挖掘小说内涵,进而领悟《祝福》的悲凉意蕴。  相似文献   

12.
考察经典小说《祝福》的常态教学,大多数教师从封建礼教吃人的宏大主旨开讲,至于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祥林嫂的,则语焉不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凌空虚蹈的教学方式无疑要规避。若能在教学中,聚焦文本中有意味的言语形式,并将其单独抽取出来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能达到以简驭繁、长文短教之目的,而且能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认为,读小说就是读语言,欣赏小说就是欣赏语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要求。因为小说的内容、情感、主旨等都是通过小说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录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没有像他的其他小说那样注重英  相似文献   

14.
15.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检验其学识和专业素养的试金石。因此,教师须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不囿于成见,不照搬教参,这样才能于司空见惯中读出"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用学不失为解读文本的理论依据之一,它的引入必将为语文教师提供解读的新视角、新方法。兹以《孔子游春》一文为例予以论述。所谓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展子虔,隋代杰出画家,大约生于公元550年卒于公元617年,渤海(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他是现在唯一一位有详细资料记载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正>一、名著文本阅读的意识培养文本意识是指人们对“书面语言有意义”的最早理解,所有关于文字学习的基础都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它是阅读主体解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是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高度关注的主动性思维。而“名著文本意识”是指学生以名著文本为依托,了解作家在文本乃至整本名著中所要达成的情感意愿、主旨思想以及不断变化的情绪,并据此阐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薛雅文 《考试周刊》2022,(44):163-166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开始对历史科目的教学予以重视。在义务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初步依靠自身了解到的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同时将学习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文章首先提出了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以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了“图史结合”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最后以《盛世滋生图》为例,进行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宫廷画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很久以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编者是一个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角色。有时他与作者合体,更多时候则是似有若无、可有可无。但是,一篇文本之所以被选入,之所以被如此这般地改编,却有着编者独到的思考与教学价值层面的意图,解读它,对话它,是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课标  相似文献   

20.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说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的故事。每次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几声叹息。一叹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小。课文一开始写道:"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这让我羡慕不已。因为孔子不需要向谁请示,也不需要谁的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