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而“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在高中地理有关章节贯彻“双碳”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学科指向,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文章基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学中的“双碳”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国家安全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等价值取向,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双碳”理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能源转型、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从国内层面看,“双碳”目标对我国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国际层面看,“双碳”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形势。如何统筹两个大局并把握“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在理念上时代化、目标上合理化、体系上科学化以及方法上智能化。基于此,应从内涵把握、制度建构、技术创新和全球治理等角度出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路径,并在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和能源安全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提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战略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实施“双碳”目标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双碳”目标下的地理学科蕴含三大育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生活理念;相应的地理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及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实施实践活动;相关情理体验过程是:感其境,知其情→析前因,懂物理→推后果,明事理→出对策,通人理→动其情,行其身,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国家“双碳”战略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通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概念理念下,以问题整合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方式,借助“双碳”大概念的构建和迁移,可共同实现“双碳”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载体,探索了高中地理“双碳”教育的大概念整体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统筹规划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各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培育时代新人。结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分析了对高职院校环境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理是渗透“双碳”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地理课程中渗透“双碳”教育是发挥地理课程综合育人价值,丰富“双碳”教育实践经验的有效探索。文章解读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内容的内涵,并以“何以为家”主题为例,以理解我国的“双碳”目标和参与“双碳”行动为教学内容,进行了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最后提出了高中地理课程渗透“双碳”教育的建议:拓展渗透“双碳”教育的空间,使课程活动落到实处;丰富渗透“双碳”教育的“影响源”,使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提升渗透“双碳”教育的视野,使课程情境完整连续。  相似文献   

7.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依据国内局势与国际局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种重要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大国担当。“双碳”的四对关系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系观、系统观、矛盾观,对这四对关系的哲学基础进行探析将有利于人们深入到哲学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双碳”对我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了新的台阶,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又要脚踏实地扎实推进,辩证地把握好“双碳”目标中的四对关系,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举措,也是对地理教学研究的新探索。文章从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出发,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元素进行解读,并以“气候变化”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以期树立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双碳”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是地理学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文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构建教学结构序列,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双碳”目标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从而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多努力、克服更多困难,本文通过对“双碳”愿景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义的考察,以期加深对这一承诺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发挥表率、示范和引领效应,但北京在低碳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北京应加快构建碳减排激励机制,积极开发绿色低碳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鼓励低碳消费与碳减排合作,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谱写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双碳”)是践行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文章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人-物质-环境”系统观为框架,从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个角度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统整,分类设置探究问题链,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双碳”主题学习。  相似文献   

1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文章通过挖掘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蕴含的“双碳”目标相关教育内容,基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三路综合、四举并进”模式,探索了渗透“双碳”目标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路径,并采用该路径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的转型发展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两种基本途径,归根结底则是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以数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数字科技革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价值。实践中,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应当深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化发展;健全有效市场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但是,气候治理首先要有科学态度,需要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不科学的气候治理和“人定胜天”,不能期待气候治理可以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因而不能搞“碳冲锋”“碳跃进”“一刀切”,更不能搞地区攀比和国际竞赛。历史经验证明,碳达峰不是一个单年度的时点,而是一个多年度的时区;碳中和也需要有缓冲时区,需要有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划时代的创新型负碳技术和碳抵消机制的支撑。就“双碳”目标而言,当下需要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和扎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并在执行时协调好减排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社会热点“碳达峰、碳中和”为情境素材,设计一系列情境问题,旨在了解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适宜条件的选择、甲醇合成甲酸和乙酸的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等核心知识,开展以建模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减碳承诺。"双碳"愿景的达成需要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倒逼绿色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变革。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复苏需要金融支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高耗企业的低碳转型。然而,我国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在起步,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我国应借鉴美英两国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完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参与。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践行“双碳理念”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生物学是渗透“双碳理念”的优势学科。文章首先对“双碳理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可通过契合教材知识点、利用生物学实验、加强碳中和习题训练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双碳理念”的渗透,最后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战略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后的又一次深刻转变。它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主题的认识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出鲜明的生态文明史底色,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从“三大规律”拓展为“四大规律”,对治国理政方式的认识从“问题倒逼”的被动性与非系统性更新为主动求变的战略性、系统性与辩证性。  相似文献   

20.
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是建筑节能最基础工作,通过控制建筑的热工设计、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关键材料和产品性能等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系统梳理了我国针对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制定构架,河北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节点,目的是促进标准规范实施应用,实现“双碳”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