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公民责任。《公民设计师》向我们提出了设计师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设计作为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和伦理“责任”;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设计师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设计师作为公民,他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呈现。设计师是一个社会存在,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民意识和伦理的自觉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社会所需要的设计师及其社会角色。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设计界,有必要作为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制度层面来研究政治体制,是一种传统且仍具有启发性的方法,它从“静态”的角度揭示出社会与国家被得以管理的“规定性”内容。但在其中我们却很难看清制度的实效性功能以及其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现实作用,从而使本来丰富多彩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缺少了“操作性”的成分,因之也无法  相似文献   

3.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2022,(7):64-69+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相似文献   

4.
谢欣 《东南传播》2023,(1):56-58
本文以意动叙述为理论视角,对2018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奋斗型“幸福”话语的媒介动员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意动叙述,奋斗型的媒介“幸福”话语首先在自身新闻属性的指引下,通过对经验事实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构筑了有关幸福的美好愿景,并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其次,该话语还通过真诚对话与主体唤询等方式分别对普通群众和党政干部群体实施了不同的意动性建构策略。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政治话语运作的现实性与延续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媒介动员中进行价值引导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5.
版式美在报刊编辑美学中是最直观的审美范畴。版式设计的审美趋向、审美意识、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报刊作为传播主体时的内容能否更好地吸引读者,提升读者在接收信息和阅读时的美感享受。版式设计得清新、灵活、美感强烈,能与报刊的内容构成有机整体.就能吸引读者“眼球”,让他有非读下去不可的趋美欲望。  相似文献   

6.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8.
医疗机构话语有其自身的话语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主体使用者实施非礼貌策略时具有特殊性。以日常话语中的非礼貌策略为参考,通过对医疗机构话语的研究,总结出医疗机构话语中医务人员的非礼貌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的新著《设计学概论》 ,作为他所主编的“设计学丛书”首批书目的一种 ,目前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推出。《设计学概论》包括导论、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源流(中国部分、西方部分)、设计的类型、设计师、设计批评共七章。该书首先讨论了设计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现状 ,将设计学界定为一种既有自然科学特征 ,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学科 ,并试图搭起融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框架。在学科体系上 ,以美术学研究的基本层面为参照 ,以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为设计学的三个专业分支 ,进而绍述其各自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张敬婕 《现代传播》2022,(11):46-56
对美国自第二次女权浪潮以来女权主义争取话语资源的历史路径的梳理,能够呈现以女权主义学术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话语资源和历史遗产。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势,女权主义学术与各种话语资源发展出“同盟”“朋友”“对手”和“敌人”的不同关系框架,形成了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所特有的发展策略。而网络女权发展模式中出现的话语互斥等现象,亦为女权主义学术带来了崭新且棘手的挑战,促使女权主义反躬自身,对其内在话语资源进行梳理与区分。这无疑对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作为学术话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开始比较频繁地见诸报刊。而过去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批评报道”、“负面报道”等。也逐渐为“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报道”所替代。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将“舆论监督”写进了大会报告。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2.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①电视节目的本质是娱乐受众,谈话节目则是由话语角色完成的故事呈现达到此目的.话语角色本是指参加交际的任何一方与话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谈话类节目中,通过话语信息的表达、传递、交流、沟通呈现出故事的主体.一个调解类的民生谈话节目,以关注民生、调解矛盾、助力和谐社会为宗旨,归根结底也要使用“话语角色”讲好故事,这是赋予谈话节目吸引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郝爽  韩亚  向彦霖 《大观周刊》2013,(5):134-134
文字在信息传达上有其独特的“表情”,在海报设计上也不例外,对文字设计的情感美学的研究也将是我们设计师所应该关注和重视的。结合海报主题进行文字设计,从字体设计和文字版式设计着手,把握文字内容的意境,创造出与海报和谐统一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字体和个性化的版式,以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比较直接的视觉诉求力,这样的文字设计将能获得“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双传学 《当代传播》2023,(1):67-73+8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代论作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话语争夺场域中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突围,为凝聚抗战共识、提振抗战信心、壮大抗战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代论是报刊社论的一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具有作者权威、主题重大、影响深远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框架。本文基于甘姆森的话语框架理论,分析1938-1947年《新华日报》的52篇代论文本,将其话语框架总结为斗争实践、道理劝服和信念鼓舞三类,并结合话语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透视其所体现的“苦难-斗争”(行为)“、理解-认同”(认知)“、共情-感召”(情感)三种动员路径,洞悉其在斗争解放、政治认同和情感凝聚三个维度的共意动员价值。通过对代论话语实践的框架分析,可以勾勒出意见性话语实现民众共意动员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填补或丰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蕊 《视听界》2007,(3):65-65
电视标题在屏幕上的地位就总体而言,处于辅助地位;比之同步播出的文稿主体,所占篇幅很小。但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再加上一个好的标题,这样的电视新闻会更深地打动观众。十八频道《标点》新闻开办以来,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克服行业内“重新闻内容撰写,轻新闻标题制作”的倾向,不但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还诼步摸索出经验。  相似文献   

16.
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发生在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合作叙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多元行动主体中,传承人作为记忆主体、言说主体和书写主体等传承主体,研究者作为言说主体、书写主体等保护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社会身份、叙事特征和文化功能。文中结合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个案,从“主位”视域分析交互主体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与叙事规律等,从而还原其主体性。同时,立足于文化整体性研究角度,打破二元对立,消除主体单一性,实现叙事主体的身份获致与话语建构,即传承人由“研究客体”转变为“文化实践主体”,研究者由“资料获取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参与主体身份认同的交流叙事过程中建立传承人口述史叙事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8.
设计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创造文化,文化塑形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未来。这一点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更是体现得彰明较著。“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系统译介了晚近国际设计界重要的著述,在关注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当下,这些资源不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更为我们创立“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及其理论提供了参照。中国设计在“技”的层面已是令人瞩目,但在“道”的层面,建构中国特色的设计哲学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和江苏卫视《人间》均是大众类谈话节目,话题平民化、情感化、生活化,讲述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电视谈话节目作为声画兼备的音影叙事文本,运用话语、画面、文字、音响和音乐作为叙事载体,因此,可以借用电影叙事学的关于叙事者的理论对谈话节目进行分析。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中,叙事的主体被分为暗隐的“大叙述者”和明现的“次叙述者”。  相似文献   

20.
“打散构成”是由姜今提出的设计构成理论,原本是一种设计的构成和构图方法,但多年的设计创作实践发现,“打散构成”理论应用在设计造型方面,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打散构成”理论丰富了设计造型的手段和方法,成为现代设计师进行视觉元素创新、视觉信息优化及视觉元素具象与抽象转换的重要工具。文章从“打散构成”概念分析入手,具体探讨了“打散构成”在书籍装帧设计实践应用中的原理、在设计中体现的应用价值及特点,并对一些优秀的“打散构成”应用作品进行了客观分析,以期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打散构成”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