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金艳 《中学文科》2009,(9):128-129
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不会爱,也就会淡化教育效果。提高升学率是必要的,但不面向全体学生,不关心或者不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就不会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国家的兴旺,不是靠少数人有多大的学问,而是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就得关心、尊重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关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的教育表现为树魂立根,要树中华民族之魂,立华夏民族之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培养孩子们的根性意识。我们需要有世界眼光,但同时我们还要有中国灵魂,在我们孩子们身上找回民族精神,找回民族自信,找回民族话语。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自觉或者是不自觉地要寻根,没有根的意识就成了飘浮不定的浮萍,没有家园的概念,没有历史的记忆,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道我向哪里去,变成了随波逐流的逐利者,这样的人是发育不良的人,是不健康的人,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本…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荣辱史,民族、国家和个人一样一定会有鼎盛和衰退的时候,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把各少数民族介绍给学生,本人认为,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要用矛盾论的思想分析少数民族的历史,三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尊重历史,离开历史去评价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轨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珍惜历史,就是尊重生命;总结历史,才能预知未来。2012年3月10日至4月20日,由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吉林工程技术师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等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进一步提高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准备:学生准备:自由组合成4~8人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某个民族在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整理资料以便课上交流等。教师准备:摸底调查,知道学生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收集各民族在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网站等。活动时间:2课时,本课是第1  相似文献   

6.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居住、活动和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喜好、习俗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各个方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他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同时也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必须知道掌握自己的历史,并以史为镜,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从而振兴民族和强大一个国家.所以,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和精神素质,贯彻党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方针,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8.
贾婕 《学周刊C版》2015,(6):105-106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象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学生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学生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教育学生懂得:知恩·报恩。  相似文献   

9.
学校尊重学生人权的意义1.学校尊重学生人权是全社会尊重人权的基础。每一个人都要经过学校的培养,才能进入社会。学校尊重学生人权的行为将给学生思想打上深深的烙印。如果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不尊重人权的教育,那么在他走向社会以后,也必将会不尊重他人的人权。学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体现对学生人权的尊重,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人权的理念传输给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建成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2.学校尊重学生人权是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采用相应的手段。尊重人权是…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著作中写道 :“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 ,要维护自己的品格。在一个制度化的政府统治下———每一个阶级都或多或少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民族的品格必然依赖于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个人品格的道德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宽阔、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 ,那么它就会被其他民族所轻视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足轻重。”① 综观世界教育发展史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把培养民族自尊心和国格人格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都把历史学科作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尊重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循的一务原则,其表现形式是情感和行为。从行业来讲,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它受情感的支配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一个不热爱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从另一个角度讲,尊重学生也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坚持始终如一地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一天天成长,自然就会收到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2.
语文大师曾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相似文献   

13.
尹超平 《教师》2013,(16):98-98
见证人类文明发展,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有赖于尊重并了解历史。要想真正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必须学好历史,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就涉及教学的方法。初中历史具有基础性,初中历史教育归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历史的教学课程一直是以学生听为主,这需要有一个新的改革,适应当今的课改大潮,让  相似文献   

14.
朗爸 《母婴世界》2013,(6):134-135
很快我们就知道,冯老师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她多才多艺,会英语,又会唱歌跳舞,又会美术,还会弹钢琴,人还非常漂亮.说话干脆利落。最重要的,是她对孩子非常有爱心,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每一个孩子在班上都受到尊重和关注,这个太难得了。  相似文献   

15.
杨凡 《云南教育》2023,(Z1):48-50
<正>陈鹤琴主张“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源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得幼儿“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3,(2):75-75
<正>大家都知道,尊重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人的品质,尊重学生既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下面本人就结合在海南临高县支教时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切身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支教期间,有一次,我拿着一个很漂亮很精致的教具去教室准备上课,当时还没上课我就放在讲台上出去了一下可是等我回来的时侯那个教具就不翼而飞了  相似文献   

17.
让每一个孩子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是教育的美好境界,也是当今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念。就学校而言,实现教育均衡需明晰三方面内涵:一是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二是各尽其长,让每一个孩子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均衡是相对的,而不是整齐划一、抹杀个性的绝对均衡,只有在发展机会均等基础上的个性张扬,才能实现生命意义上的真正公平;三是教育均衡不是低水平教育,而是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优质教育,只有明确这一点,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源流失或择校的"白热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化的认同,因此,历史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拉飘 《文教资料》2013,(27):132-133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而历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风俗节令.本文从三个维度的课程观,对“风俗节令”教学进行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朱素清 《考试周刊》2012,(85):84-84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每位教师不懈的追求。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现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正确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对待后进生,要以启发和鼓励为主;对待优秀学生,要引导他们戒骄戒躁.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浩瀚无崖.应保持一颗积极探索的求知心去拼搏,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