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自古就有习武的习俗,随着宋朝的南迁,徽州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兴起,其发展态势强劲.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认为“武昌”反映了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同时对明清时期徽州“武”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士绅人数剧增.而朝庭能够提供的官职非常有限.这使得希冀通过出仕而谋食的明清士绅面临的生存问题非常严峻;在文化观念上,“贫穷”一词的词义由过去的中性(或不带感情色彩)转变为贬义词.摆脱“贫穷”也就意味着摆脱与之对应的富含道德贬义的“懒惰”;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又为他们从事治生之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促使他们对工商诸业重新审视并逐渐参与其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压迫,使得明清士绅家训在论及治生问题时表现出普遍性、深入性和多元性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明清士绅家训中治生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20余年来断代史与专史积累的微观研究成果,亟需全局性的整合,用以更新和发展有关中国历史的通感。有了这种“总体史”作依托,明清史的认识眼光就有可能立足于比较高远的基础,避免高低不同的无谓反复。从有关“反欧洲中心主义”中国观、认识明清历史视角的变化以及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等方面,提出若干研讨性的疑难问题,以期深化对明清历史再认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严羽诗学对明清时期的“性灵”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严羽论诗主张“吟咏情性” ,直接影响了“性灵”派的诗歌表现真情的观点 ;另一方面严羽提倡“学古” ,这又与明代公安派的反对复古和清代袁枚的“学古”而在“著我”的诗学主张相悖 ,对明清的“性灵”派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9,(3):F0003-F0003
他颠复了“水墨最为上”的文人传统理念,让“黑”回归到明清前“五大正色”之原位;他开创了“中国现代重彩写意派”,融汉唐两宋院体重彩和明清文人写意于一体。以大写意之笔势,汉魏书法之骨力,古典石色丹青为血肉,  相似文献   

6.
“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á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àn)不同.其它“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  相似文献   

7.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随着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书法史、美术史研究的视野愈来愈开阔,取得的成果也愈益显著。以明清书法(含篆刻)史为例,仅江南地区的苏州和无锡最近几年中承办的重大学术活动就达三次,即2007年8月在张家港举办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在昆山举办的“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2月在无锡召开的“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较之以往,研究者们从更宏阔的社会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史问题,因而上述会议标志着明清书法(含篆刻)史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果”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极其丰富的。明清时代的金圣叹等人曾对古典小说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明清一些人所谈小说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归纳综合为八十多种,诸如“开门见山法”、“小中见大法”、“绝处逢生法”、“欲擒故纵法”、“旁敲侧击法”、“金蝉脱壳法”等等,不一一例举。近年来,作为小说大家族中成员的微型小说的创作随着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也发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商业知识大体可分两类:士人正面阐释的经商价值取向,即“市道”和民间商人在实际买卖过程中总结出的具体经验。“市道”价值是对买卖经验在学理上的提炼与认可;买卖经验为“市道”价值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又在“市道”价值的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内容。二者共同构筑了明清传统商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明清士人从中立的经商规律与积极的从商道义两个维度论证“市道”为“正道”,民间商人则在日用商书的内容基调、师徒授受的方式与具体的经商技术三个面相上秉持与表达“市道”价值。明清时期商业知识为商学在近代中国的起势提供了传统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明清晋商研究是对明清时期中国晋商进行的多角度的一系列研究。“诚信,仁义”是明清晋商的金字招牌,但诚信是无论古今及无论任何地方的商人都提倡的公序良俗,并非晋商独有。明清晋商对内部的管理强调等级制官场文化的“官僚君主制”,这种明清晋商特色的管理模式尽管对明清晋商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为明清晋商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只有给明清晋商一个清晰、准确和基本的定位,才能为后续研究明清晋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四民”格局出现了变化。“弃儒就商”、“亦士亦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向,促成这种转化的还有士人观念的转变和商人自我意识的提高等。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士商结构错动的第一步,具有近代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汉时为汝南郡属;唐、宋为蔡洲;明清时期为汝宁府。郡、州、府治大都在今汝南。古时这里的人民自称“天中百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聊在囚蔡期间亲为“天中山”题写碑文。今天,国家指定此地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在此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这些都与“天中”有关,因此,关于“天中”,特别是关于“天中文化”就有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不少女性诗人、词人开始著书立说,开办诗社。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注重渗透传统文化,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选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经典章节,高中必修下册提到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环节。据红学界相关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成书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才女文化有很大渊源,书中很多女性形象塑造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可考。对“明清时期才女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在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性,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及内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探讨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群体的形成过程、原因,以明清历史为线索,以江南地域为背景,从文学的“人学”研究视角,结合史料,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群”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希望给广大教师读者朋友一点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朝野上下曾为辽东“弃地”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政争,酿成明末官场中一桩公案。此事在明清史中,以及在满汉民族关系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所以它历来为中外冶明清史之学者所注目,乃致形成一些传统性看法。本文试就“弃地”的有关问题加以考实,并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中外史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报纸有1200年的历史,始于唐代“开元杂报”,历经宋代的“邸报”和“小报”、明清的“京报”。现存的两份唐代的“敦煌进奏院状”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封建官报历经宋代、明清,随着清王朝覆灭而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