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1]与此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则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正>为顺应教育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各个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实践问题。本文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上)”为例,谈谈“情境—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些知识点 ,历史课本上和政治课本上的表述有所不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几个疑点。1 《世界历史》第一册第 93页 :“尼德兰革命 ( 15 66~ 160 9年 )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政治》( 1997年 12月版 ,1999年 4月西安第二次印刷 )第 5 5~ 5 6页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在欧洲的大国中推翻了封建统治 ,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是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学生问 :世界上“第一…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4月,教育部编写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相较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变化、新观点和新要求。其中,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6大板块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增加了第7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即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说:“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8.
张斌平 《人民教育》2023,(12):69-7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培育应贯穿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历史课程培育学生正确的“四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历史》涵盖了古希腊文明的相关内容。然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迹象表明,教师若拘泥于教科书所给出的信息,就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诉求。基于此,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加以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历史思维”?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谨结合自己参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刊网微研”活动执教研讨课的体会,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设计为例,谈谈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及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课标”)选修课程第 6模块为《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课标”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作为选修内容 ,是用心良苦的。它可以让高中学生了解“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 ,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 ,从而深刻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增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出现“申遗热”的当今 ,这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的渴望。然而 ,认真研读历史“课标”选修课程中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我们就会发现其有许多不足。鉴此 ,本…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指针,新课标还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现通过对新课标内容的分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促进同学们对《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课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 7、8、9期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该教材为目前全国多数地区所采用的高级中学课本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1996年 7月版。文章提到与该教材相比较 ,人教社为“二省一市”试点编写的 1998年版修订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 ,“除个别内容有所增加和修改外 ,并无体系、章节和基本内容方面的重大变化。因此本文不对 1998年版另作评论。”2 0 0 0年 3月 ,人教社历史室署名“任史识”发表反驳文章 ,指责笔者“并未通过认真的对…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有目共见,运用高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已经刻不容缓。本文拟借助《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对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理念,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笔者从课程育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透过教师精当的片段设计,感悟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历史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现以“神奇的东方‘树叶’”为例,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围绕特定主题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为各学科重要的育人资源。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载米底诸王年代为: 戴奥凯斯,公元前728——675年;普拉欧尔铁斯,公元前675——653年;斯奇提亚人中间期,公元前653——625年;库阿克撤列斯,公元前625——585年;阿斯杜阿该斯,公元前585——550年。 上述米底诸王的年代记载明显是错误的,现订正如下: 关于米底的历史,古希腊史学家、“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4年)在《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中有这样一些记载: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关联性”强调从历史发展时间的前后相续性、空间的联系性,以及主客观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三个视角对历史加以分析。[1]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从“较长时段”与“较大范围”对历史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2]部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以下简称“《纲要(下)》”)第三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之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其中包括“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