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题的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1]。山东高考物理热学试题从2020年的“中医拔火罐”到2022年的“鱼利用鱼鳔实现浮沉”都是从生活、生产实际中选取合适的情境为载体,构建模型,科学设问,落实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一、试题解析  相似文献   

2.
<正>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关键能力”作为考查目标之一。“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1]“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2]  相似文献   

3.
<正>1引言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考数学科的五项关键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着力培养的、数学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1]。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高考命题已经从能力立意转变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因此关键能力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目标,是测试和评价的核心指标和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三新’(新情境、新史料、新问题)命题时代的到来,历史作为高考文综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当年高考文综的总分”[1]。与此同时,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利用图片、表格等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高效地进行经济史复习备考,笔者认为高考试题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能够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因此,笔者以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第31题为例,浅谈经济史复习的备考策略,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称“评价体系”)的颁布,“评价体系”成为考试命题和备考教学的行动指南.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试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平时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教材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原理,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发展学科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高考命题已经从能力立意转变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因此关键能力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目标,是测试和评价的核心指标和因素[1]。《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教师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数字技术应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2]。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从五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基于“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挖掘教学内容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等。化学史承载着化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是兼具教学价值与素养价值的真实情境素材[2]。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要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2],也是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的师生互动的载体[3],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强调,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往纵深方向推进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教育测评,历史情境的创设都受到了极高的关注。从批判性思维角度分析,可以把历史情境理解为推理所需的事实、数据等信息。“不加审视地根据经验做出推论会带来思维偏差与自我错觉”,  相似文献   

11.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化学考试大纲说明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化学科考试为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1] 。在化学复习教学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是以归纳整合化学必备知识为基础,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甘耀平 《教学考试》2023,(51):36-40
<正>《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是贯穿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主线之一,也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1]。以生物技术为背景材料的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这类试题把课本知识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情境新颖而不陌生,考查灵活而不偏颇,能很好地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知识迁移应用等关键能力。同时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指向不同水平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培育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中,技能的形成与熟练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时下,数学技能教学虽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但多数课堂彰显的教育价值仍显不足[1],离“探索与发现的沃土”[2]还有一定距离。比如,角的度量是小学度量领域的重头戏,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量感等的发展,但实际教学常沦为工具的简单认识和机械操练:先简单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高中教育正处于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三新”时期,评价理念从“知识立意” “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复习、组织教学时“基于素养,创设真实情境;基于结构,加强关联教学;基于本质,开展深度学习”,以减轻学生“拼题海、拼速度”的负担,真正发展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效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引导高中教学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足数学新高考Ⅰ卷的命题要求,提出以夯实必备知识为基础、培育关键能力为抓手、发展学科素养为目标的高三数学复习策略,以期助力一线教师提升高三复习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试题分析框架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化学试题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以化学高考评价的体系作为指导,持续推进高考的相关改革。从考试的内容把握改革的方向,切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育人的总体要求,全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卷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特点,真实情境创设体现学科的核心价值。同时,试题还可以引导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应向重基础一重实验一重应用一重能力方向进行转变[1-2]。在以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考试题时,应该把握问题、情境、能力、知识、素养这五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明确提出“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试题的解答能展现出学生学科素养。习题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化学习题发挥出更大的功用,运用典型习题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典型例题,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使学科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1]。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通过知识得到教育;认识到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2]。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备的能力[1]。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和数学学科特点,高考数学试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考查[2]。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的恒成立(有解)问题是高考中的热点,是考查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