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生态位理论对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位重叠、态势、适应性等方面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正确的生态位策略,对昌黎县葡萄酒产业明确核心竞争力、摆脱发展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区域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和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种群和区域产业集群的相似性为基础,借鉴生态学中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理论,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区域产业集群规律和特点,提出建立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之上的区域产业集群生态位模型,并以此对两个具有类似产品产出的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学Lotka-Volterra理论和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基础上建立产业集群生态网络竞合模型。结合产业集群的竞合特征,通过调节竞合系数来讨论企业间的竞合模式,并针对企业不同生态位的表现提出"生态位确立——生态位拓展——生态位巩固——生态位整合——生态位分离"的产业集群生态网络应对战略。最后对产业集群生态网络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提出注意点,使得生态网络生态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协同创新是加快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知识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协同创新下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权重结果给出了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关键性转变,如何测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以及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产业界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产业集群规模、结构变动性大,边界比较复杂,因此,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最好思路是规范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的新疆黑色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  张娜娜  刘媛媛 《软科学》2011,25(2):84-88
基于已有的产业集群理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专家意见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测算出各分指标的权重,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因素综合排序,对新疆两大黑色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评,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表明:在新疆的黑色能源产业集群中,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竞争力远强于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刘友金 《中国软科学》2007,(9):104-110,124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是产业集群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首先解析了目前最有影响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GEM 模型,然后,通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本质特征的分析,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缺陷,从创新网络的视角提出了一种以 GEM 模型为母体架构的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改进模型——GEMN 模型,并探讨了 GEMN 模型的结构、组成及其量化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芹 《科研管理》2007,28(3):57-62
全球化和产业集群的风险的存在都需要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行研究。集群成长阶段模型和集群竞争力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密切相关。对集群升级基本概念、升级的形 式、途径和政策等的述评以为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理论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组织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多少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国内关于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国外,且偏离实际应用范畴,因此,科学系统地建立一套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从产业集群品牌的外显竞争力和内隐竞争力两个角度,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具有实操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能够为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的监测、品牌管理体系的完善及集群内部企业品牌的发展提供动态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引申出企业生态位以及企业生态位宽度,然后以“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从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品牌资源、制度资源、人文地理环境资源六个生态因子分析与研究了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雄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2):160-162,175
从理论分析入手,在剖析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健  金占明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31-437
利用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逻辑斯蒂曲线和协同进化理论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以解决我国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生态位重叠、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严重等问题。认为产业集群应通过内部企业的竞争和协作获得发展的动力,通过企业多样性的提高、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与相关产业和部门联系的加强来促进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进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爱雄 《科学文化评论》2007,(2):160-162,175
从理论分析入手,在剖析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14.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经济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和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自组织理论、共享性资源、博弈论和网络结构等四个新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仿生学原理,运用知识发酵理论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创新SEC I过程各要素构成,弥补了当前有关知识创新理论的不足,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环境行为理论,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生态合作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建立了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绩效关系模型,并开发了设计调查量表,对湖北省4家产业集群区域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运用SPSS17.0和AMOS7.0软件,探讨内部组织动力、外部环境压力、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与生态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组织动力和环境压力对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绩效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通过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产生了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区别于以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主要强调了集群与核心企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从核心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进行实际评价,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的得分与排名,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背景,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并以广东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和相关理论,分别从内源形成机制和外源形成机制的角度,剖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羿芳  朱斌 《科学学研究》2004,22(Z1):128-135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产业生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内涵,提出了构建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的观点,探讨了促使集群创新状态持续强劲的机理,阐明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制造型创新生态网络、研究类创新亚群落、中介类辅助创新亚群落、集群内部创新生境、外部创新生态环境五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