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网络广告的出现、网络广告的发展及网络广告的特质入手,探讨了网络广告对受众的影响,并探讨了受众的接受视野对网络广告的制作、发行等造成的影响,强调了二者的互动。认为:网络广告改变受众的接受视野,而受众的接受视野也成为培养网络广告的温床。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对新闻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主体。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诠释解读新闻,从而产生新的建构。接受美学也带给新闻理论新的影响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广告必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广告形式之一。基于网络广告最具特质的双向交互传播模式,受众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地提升。因此,文章试从受众这一角度来谈谈网络广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与广告主对网络广告的青睐相反,受众对网络广告却具有逆反心理。主要原因有:网络广告发布者的利益驱使和受众的非消极接受;客观网络环境导致的受众浮躁心态;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不信任感;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创意和美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为:微观方面,应进行科学引导,及时避免并扭转受众的逆反心理;宏观方面,应进行多级监管,规范网络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广告受众逆反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广告主对网络广告的青睐相反,受众对网络广告却具有逆反心理。主要原因有:网络广告发布者的利益驱使和受众的非消极接受;客观网络环境导致的受众浮躁心态;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不信任感;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创意和美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为:微观方面,应进行科学引导,及时避免并扭转受众的逆反心理;宏观方面,应进行多级监管,规范网络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网络广告互动性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网络广告在视听感知和控制操作上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所涵盖的内容既专业又广泛.网络广告的互动性正改变着现有的广告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受众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进而影响网络广告传播的效果,最终对网络广告设计的互动应用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受众正确地选择各种信息,改变受众的一些理念和认知.然而由于受众认知结构是随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接受信息时不可千篇一律.其主动性和选择性之特点,反过来会促使新闻传播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信息传播与受众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根本是要把受众置于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有意的忘却受众,而是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新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传播致效是传播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网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受众信息选择理性的成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主体的劳动实践和思维能对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吸收(学习)进行“导向”,并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对受众的信息活动进行限制和纠正,使受众的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和非理性,这是受众主体性生成的价值所在.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移动数字电视受众和广告市场的发展特点表现为时效性强、强迫收视、内容易获得等。移动数字电视受众及广告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广告规模有限,对受众权利有所侵犯等。最大效用地利用移动数字电视的受众及广告资源的途径有:建立合理的移动数字电视市场评估体系,开发合适的内容资源和提高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交媒体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告创意传播面临巨大挑战,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通过广告创意使得广告传播取得理想效果,是论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新闻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商业广告的大量出现,让源自西方的收视率调查在俄的土地上迅速崛起。但是,它的到来使得俄媒介受众的社会学调查陷入低潮的发展阶段,导致其学科发展的整体错位。分析了俄罗斯时期媒介受众调查的新变化,以及它所处的困境,包括其对我国新闻调查业的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作为广告的受众是广告传播活动的中心。追求广告传播效果的进路最终必然指向消费者自身。在传播学受众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建构切合广告受众研究实际需求的逻辑架构,有助于切实地洞悉和把握消费者,谋求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陈君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1):132-136
广西文场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醇正浓厚,享有"民族艺术宝库中明珠"的盛誉,但是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受众群有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文场音乐自身的特点与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文场音乐宣传和创新传承机制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典型的教学传播活动中,现代教育研究也日益转向学习研究,受众研究与学习研究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教学理论研究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注重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并着力改善互动的条件、提高互动的水平,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为了使其产品达到畅销的目的,会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广告语言,使受众能更好地接受其传递的信息。因此,广告人应针对受众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广告语,使其达到最佳的关联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受众在演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学生的演讲缺失"以受众为中心"这一关键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演讲的内容应让"受众"了解较多的新信息;"受众"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是演讲的最终目的;"受众"来评价演讲是演讲的评价渠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都匀地区电视受众抽样调查,分析目标受众和专业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而认为,加强电视栏目的个性化设计是电视传媒捕捉受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Two potential sources of anxiety about public speaking cited in previous research are audience pleasantness and audience familiarity. More familiar audiences, as well as more pleasant ones, usually evoke less anxiety, but research has shown some exceptions to this general rule. In addi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as audiences become more pleasant and familiar, individuals would be more willing to speak. Ninety‐five university students each evaluated six situations, in which three levels of audience familiarity (strangers, acquaintances, and friends) were crossed with two levels of audience pleasantness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Each student made their ratings with reference to one of three speaking contexts (academic, social, or professional). Using split‐plot ANOVA, a significant three way interaction was obtained for both willingness to speak and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In general, pleasantness exerted a stronger effect than familiarity. An audience composed of pleasant friends was the most preferred audience type in both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contexts. It is argued that previous research demonstrating conflicting effects of audience familiarity may have been generating different expectations for the anticipated pleasantness of the aud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